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奠基人——马克思 考虑到以其名字命名的学说至今不衰的跨时代的社会影响及其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开拓性贡献,马克思是前无古人的。他用的他的思想和行动证明了人类的崇高和伟大。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出生于普鲁土莱茵地区特利尔城。当时的普鲁土尚处于封建专制的黑暗统治之下,但是,马克思得天独厚。他诞生在一个最先进的省份和一个充满市民阶级启蒙精神与人本主义思想的家庭。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在经历了艰苦的青年时期之后,由于勤奋努力,成了一名律师。在马克思出世的前一年,他弃犹太教而改信新教,后来当上了司法参事,并被推举为行利尔律师界的首脑,在这个小城深受尊敬。他学识渊博,爱好古典文学和哲学,特别推崇莱辛和法国启蒙运动学者伏尔泰与卢梭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的先驱。另一位对少年马克思有重要影响的和者是当地的政府枢密顾问官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后来他成了马克思的岳父),他的浪漫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倾向在马克思的成长过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两位长者的熏陶和影响加上良好的教育,使得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就形成了深刻的见地和不凡的抱负。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明确地表达了一个17岁少年所怀抱的誓为全人类谋幸福的雄心壮志,这成了他终生不渝的信念,支持着他战胜任何艰难困苦;同时也披露了他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求实精神。马克思写道:较多研究抽象的真理,而不太深入生活本身的那些职业,对青年来说是最危险的。他以一种不成熟的形式表达了他要把理想和现实、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愿望。 亨利希·马克思对爱子寄予厚望,他希望马克思能沿着自己的路,成为他本人在青年时代所力图达到的那种理想人物,一个大法官、大法学家,备爱人们尊敬、富有理性精神和博爱精神的律师,也可以如他一样为家庭提供优裕的生活。为此,他送马克思到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后又在他的安排之下,转到柏林大学学习。1838年,亨利希·马克思与世长辞。对于马克思来说,这是不幸中的幸事。因为这样,那场父子之间不可避免的思想冲突就防止了。马克思并未如其父所期望的专心攻读法学,而是起初对文学、继而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其父辞世以后,他完全放弃了法学,将全部精力转称到哲学研究方面。同家庭的联系也由于父亲的辞世而越来越少了,因为他不可能满足母亲要他选择一种舒适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并能够尽长子之责养家的要求,他成了柏林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中最年轻的一员。 1841年3月,马克思毕业于柏林大学,并获得了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现实的普理土封建政治打消了他要成为大学哲学教师的想法。他于1842年4月参加了《莱茵报》的工作,并很快升任该报主编,开始了他那漫长、艰辛而又不屈不挠的作用一个革命者和思想家的生涯。在此期间,马克思开始抛弃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逐渐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于马克思的激进民主主义观点、对贫苦农民的深厚同情和对现实政治的不妥协的批判态度,《莱茵报》被查封。而后,他赴巴黎,与阿尔诺德·卢格一起编辑出版《德法年鉴》,意在联合法德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不仅批判现存的旧哲学、宗教,而且要深地批判现存不合理的社会、政治。《德法年鉴》停刊以后,马克思开始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以解剖“市民社会”,写出了著名的引起了后世争议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这是马克思的学说的第一次比较系统的阐述。 1844年8月,马克思同其莱茵省同乡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在巴黎第二次见面。恩格斯出生于巴门和乌培河谷地区一个资产阶级头面人物之家。同马克思相反,恩格斯的人文精神更多得益于母亲的熏陶。他的父亲是一个性情暴躁、独断独行、信奉宗教的工厂主。是一个“狂热而专横的老头”。马克思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更长于理论思维;而恩格斯则是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成长的,对现实有更具体、生动的洞察力,并更长于处理时务、成长组织活动。二者终生合作,相得益彰。巴黎的第二次会面,他们都欣喜地发现志趣与思想是那样一致。并且几乎同时循着不同途径完成了世界观和思想的转变。合著《神圣家庭》,批判当时还很有影响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政治观点和自我意识哲学,开始了两颗伟大灵魂的毕全合作,结下了千古传颂的伟大友谊。恩格斯不仅在共同的事业中与马克思并肩战斗,而且在物质生活上给马克思以及时的必不可少的支持。他不能坐视那些政府高官和社会各界的有地位的骗子们看到马克思的生活拮据而幸灾乐祸。“不能让那些狗东西因为用卑劣手段使你陷入经济困难而高兴”。1845年,法国当局在普鲁土政府的压力下向马克思下达了驱逐令,马克思迁往布鲁塞尔。在那里,马克思写了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表明了自己的学说的革命实践性质。同恩格斯再度合作,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制订了唯物史观的坚实基础。他们还成功地改造了“正义者同盟”,并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起草了同盟纲领,发表了标志着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学说诞生的《共产党宣言》。 1848年3月,德国革命爆发,马克思返回科伦,创办了《新莱茵报》,总结1848年的欧洲革命。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是用成熟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典范之作,其中开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马克思移居伦敦并且定居在那里,在以后的年代,马克思主要从事《资本论》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的写作工作,通过历史和逻辑高度统一的严密的科学论证,以便“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同时,马克思继续积极参与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为适应国际工人运动新的高涨的形势,1864年他领导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著名的第一国际。1871年发表了《法兰西内战》,1875年发表了《哥达纲领批判》,总结了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进一步完善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此后一直到逝世的年代里,他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后几卷的写作。 对马克思学说的较为通行的概括是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分别源自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种概括有其道理,使马克思的学说变得简明易懂。但同时也存在缺点,即容易妨碍对马克思学说的系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容易忽视各个部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导致对他的学说的曲解和简单化。马克思的学说是一个有关联系的活的整体。严格来说,他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思想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是无法彼此分开的,正如他的大部分重要著作都没法做出明确的简单的学科、领域的划分。因为马克思不是一个书斋式的学者,而是一个理论经与实践、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密切地统一在一起、结合于一身的思想家和革命实践家。从其理论、学说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从其对人类未来的宏伟的共产义理想看,马克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从贯穿其学说始终的实践观点——解释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其把自己的学说、理想同对现实的经济关系的分析、同现实的社会运动、同自身的革命性实践相结合这一方面看,他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是一个立足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理想远大的现实主义者。 马克民努力使自己的学说成为当代斗争和愿望所做出的具有当代水平的自我阐明。因此,一方面,他对于当时代表人类思想发展前沿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及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结合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著作进入了深入的研究,并加以批判地继承。另一方面,他又密切关注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的社会变化及发展,尤其是资产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运动过程的方方面面。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马克思的独特的学说体统。 马克民的理论历程是从黑格尔开始的。他曾一度迷恋过黑格尔哲学,曾是青年曾格尔派的重要成员之一,深为黑格尔哲学中丰富、广博的对自然、社会及人类思维发展的辩证研究所折服。马克思曾打算写完《资本论》以后,单独写一本关于辩证法的书,用更多的人能看懂的方式把黑格尔庞大玄奥体系笼罩下的辩证方法的精髓阐述出来。遗憾的是这一计划未能付诸实施。对于黑格尔,马思不仅有继承、更有超越,尤其是对于他的唯心主义方法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这一方面要归功于费尔巴哈的影响,同时也同马克思本人关注现实、参予现实斗争、无情地批判现存的一切的科学态度有关。将辩证方法同哲学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自己学说中独特的哲学思想。为他的独创性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为科学地论证其共产主义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历史、分析现实并预测社会未来发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明确宣称自己的哲学决不是哲学而哲学,而是要改造社会,并且是站在无产阶级和黑格尔对待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可以清楚地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二者都认为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是市民社会革命取代了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使得公民在法律面前获得了平等地位。不同的是,在黑格尔看来,如法国大革命一样的市民社会革命所带来的政治解放就标志着人类的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顶点,是人类社会解放的完成。马克思则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它实现了政治解放,建立了市民社会。但是,这种政治解放并非彻底的人类解放,它的意义在于为更深刻的彻底的人类解放开辟了道路。政治革命所带来的市民社会的建立,仅仅实现了政治解放,即公民在法律形式上实现了平等。但是作为市民社会基础的私有财产制度又导致了各阶级的事实上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它是一种新形式的剥削制度和奴役制度。要求现真正的彻底的人类解放,就要以社会革命取代政治革命,用社会解放取代政治解放,以共产主义取代市民社会。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同以往的共产主义学说不同,它不指望开明的资产者的恩赐,更不靠少数富于同情心的空想家的实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源自现实、改造现实的一种运动。这个运动根源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的现实,其推动力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和斗争;随着大工业发展而日益壮大觉醒的无产阶级则是这场运动的希望和领导力量。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的使命是解放全人类,这是它自身获得解放的前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从其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 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有关的经典式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和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的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人类历史的进步、社会形态的更迭就是这样发生的。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由封建制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制社会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也可以由此得到充分的说明。 马克思用更大的精力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运动。他穷其毕生精力所著的《资本论》就是一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过程的巨著。这部二百余万言(尚不包括《剩余价值学说史》)的著作从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的分析中,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实际上是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条件、进程和必然结果,即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灭亡和如何走向灭亡,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及过程。因而,它也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同时,在这部宏篇巨著中,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因而又可以称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作,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这里最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学说的各个部分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离开了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方法指导,哲学对于马克思来说是没有意义的;经济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服务的,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依据和说明而存在的;而离开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及政治经济学的支持,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没有了科学性,只能成为空洞的、脱离现实和没有现实根据的教条、理想。 马克思不仅是思想家、理论家,更是一个实践家、革命家。他从未停止与有组织的工人的联系,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学说如果不被工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就成了没有意义的书斋式学问和空想。他曾同恩格斯一起通过大量细致的艰苦工作,将“正义者同盟”改造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后来又将自己的学说同“国际工人协会”的活动联系起来,要使他的学说成为无产阶级的武器。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马克思如此重视报刊、杂志的作用。他自己就主编过《莱茵报》、《德法年鉴》、《新莱茵报》,并给许多进步报刊,包括《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文章,运用自己的理论学说抨击旧世界,指明历史发展方向,扩大自己的学说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工人和工人运动中的影响。马克思的理论历程是同他的实际活动相伴随的。这是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必须记取的一点。 马克思本来可以走他父亲为他选择的道路。如果那样,他就可以至少为家人提供一个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就不至使他的一对爱子、一个爱女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先后夭折;就不至于常常忍饥挨饿、甚至连衣服和鞋子也要抵押出去,为全家换些糊口的面包和土豆;不至于四处流浪、没有祖国,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不许他入境,半数以上的欧洲国家向他发出过驱逐令……。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改变马克思在中学时代所立下的宏愿,为人类的幸福承受个人的生活困苦,牺牲个人的一切,取得了前无古人令后世震撼的成就。他所做的一切,为无产阶级、为劳苦大众、为进步人类走向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永远记住这个名字: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即将离开人世的几年疾病缠身,无私地理解和支持了他一生的爱妻燕妮和长女燕妮的先后去世,则在精神和情感上给了他沉重的打击。1883年3月14日,卡尔·马克思的大脑永远地停止了工作。他被安葬在伦敦海格特公墓。 1880年夏末秋初,美国新闻工作者约·斯温顿在英国的海滨同马克思漫步时,曾问马克思:“人生的最高法则是什么?”面对汹涌的大海和海滨喧嚣的人群,马克思沉吟良久,思绪万千,用深沉而严肃的语调回答:“斗争!”这是马克思对自己战斗一生的总结。寻求自由解放的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将从中获得永恒的启示和无尽的教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