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兵到将军,从一介武夫到政治家,沙龙的一生写满传奇和争议。而现在,许多以色列人——无论是右翼还是左翼——开始把他视为惟一有能力在任何方面领导这个国家的政治家
在中东的沙场上驰骋了半个世纪,沙龙似乎总能置死地而后生——他参与了四次中东战争,两次险些把命丢在战场上,但几乎每次都能在生死关头扭转乾坤。而在政坛上的每次豪赌,沙龙也是屡屡得手。
沙龙曾经信誓旦旦地表示,力争在2006年3月以色列议会选举中第三次当选以色列总理,待三届期满之时,他就会以82岁高龄成为以色列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总理。
事与愿违——连续两次的中风,让沙龙输给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
一半是“战神”,一半是“屠夫”
1928年,沙龙出生于特拉维夫郊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犹太父母带着强烈的犹太复国主义理想,从苏联移民到以色列。在父母的影响下,年仅14岁的沙龙在以色列建国之前就参加了犹太人的游击组织,开始了戎马生涯。
个性我行我素的沙龙在军中偶有鲁莽行事、不听指挥的时候,但由于作战勇敢并具备出众的军事才能,沙龙通过一次次战役,完成了一个从士兵到将军的传奇故事。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时,沙龙是以色列军队的一名排长。在耶路撒冷的一场巷战中,身负重伤的沙龙在阿拉伯人的重重包围下突击成功——这是他首次立下重要战功。这场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宣布独立,而沙龙在战斗中受的伤从此伴随他一生——他的一只眼睛至今依然处于半失明状态。
为了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英、法两国在1956年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战争。时任上校的沙龙指挥以军第202伞兵旅,攻占了西奈半岛的心脏米特拉山口,打响了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第一枪。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时,沙龙已经成为一名少将。以色列通过这场战争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沙龙立下汗马功劳。
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在前几次中东战争中的失地,突然向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措手不及。危急时刻,沙龙率领装甲兵部队穿越苏伊士运河,直捣埃及的地空导弹基地,成为以色列反败为胜的转折点。在这次战役中,埃及人的子弹擦伤了沙龙的脑袋,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沙龙因战功卓著而成为民族英雄。
四次中东战争,使以色列的军事优势不断增长,同时彻底打消了阿拉伯世界通过军事手段与以色列对抗的念头。沙龙更加认定,只有对阿拉伯人给予无情的打击,才能保障以色列的安全。
正因为如此,被尊为犹太民族“救星”和“战神”的沙龙,在阿拉伯人眼里成为一名冷血的“屠夫”。
1953年10月,作为以色列特种部队司令,沙龙率领精锐人马袭击了位于约旦河西岸约旦控制区内的凯比亚村,炸毁村里的40多所房屋,致使69名阿拉伯平民丧命,其中一半是妇女和儿童。沙龙事后说,他当时以为这些房屋里没有人,但这个牵强的借口只能让他在这件事上越描越黑。
1982年,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带兵入侵黎巴嫩,将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赶出黎巴嫩。巴解撤离黎巴嫩后,以色列军队的盟友——黎巴嫩基督教民兵武装以贝鲁特的两座巴勒斯坦难民营内有巴解组织奸细为由,袭击了这两所难民营,杀死了成百上千名巴勒斯坦难民。国际舆论认为,这起事件是以色列假手黎巴嫩人所为,至少,以色列军队纵容了此次屠杀事件。事后,沙龙被撤去国防部长职务。此次事件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从此以后,甚至西方社会也对他保持一定距离。 “他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的现实主义者”
当沙龙出乎意料地在2001年当选为以色列总理的时候,很多人将他视为巴以和平的终结者。
沙龙的政治生涯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沙龙先是参与创建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并竞选议员成功。之后,他先后在前总理拉宾和贝京的内阁中任高级安全事务顾问、农业部长、国防部长等要职。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尽管阿拉伯世界和国际社会强烈反对,沙龙仍孜孜不倦地带领国民在从阿拉伯人手中抢来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兴建犹太人定居点。
2000年9月,沙龙以利库德集团领导人的身份造访耶路撒冷的圣殿山,强调以色列对该圣地的主权。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巴勒斯坦的一个挑衅,随即导致持续四年之久的以巴大规模流血冲突。
这场冲突还引发了以色列政坛的一场大地震,巴拉克总理在以色列安全局势日益恶化的情况下被迫辞职,以色列随后在2001年举行总理特别选举。在这次选举中,被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自杀性袭击弄得惊魂不定的以色列民众一下子把沙龙抬上了总理宝座,期待他的铁腕能镇压住巴勒斯坦人,恢复以色列的安全局面。
事实证明,沙龙在位5年,以色列局势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成为总理后的沙龙逐渐认识到,以色列必须以部分土地为代价换取安全保障。与此同时,和美国总统布什见面的十多次经历使沙龙意识到,巴勒斯坦建国是大势所趋,以色列如果继续违抗这一潮流,将会疏远美国这个以色列几十年来的铁杆盟友。
而承认巴勒斯坦建国,意味着当初为了阻止巴勒斯坦建国而在巴方被占领土上修建的犹太人定居点将失去战略意义。
于是,在2003年再次当选以色列总理后,沙龙开始使用新的政治词汇——他先是表示支持“中东和平路线图”,并破天荒地承认路线图中规定的巴勒斯坦建国方案。更令人吃惊的是,一贯措辞强硬的沙龙居然开始用“占领”这个词定义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关系。
沙龙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纵容激进组织为由,拒绝与巴方进行对话。他一方面将巴勒斯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软禁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官邸中,并用“定点清除”的方式消灭激进组织领导人,其中包括哈马斯的领袖亚辛和兰提西。另一方面,在美国的默许之下,沙龙从2003年开始修建隔离墙,实施他的脱离接触计划(即单边行动计划)。
之后,沙龙做了一件他所有前任都没能做到的事——撤出所有在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定居点。
作为犹太人定居点的总设计师,沙龙曾为这些定居点的建设付出大半辈子的心血。但在2005年8月,沙龙只花了6天时间便完全拆除他当年创建的事业。这次撤离加沙行动掺杂着犹太定居者的泪水,但没有流血。
撤出加沙,让一生毁誉参半的沙龙第一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交口称赞。
但在国内,沙龙的脱离接触计划一直遭到利库德集团内部强硬势力的反对。利库德集团的核心人物、时任以色列财政部长的内塔尼亚胡更是以辞职来抗议撤离加沙的行动。此后,以内塔尼亚胡为首的反对势力不断给沙龙制造障碍。
于是,沙龙决定摆脱掉妨碍他实施宏伟计划的牵绊。2005年11月21日,沙龙宣布退出他在三十多年前参与创建的利库德集团,组建中间路线政党——前进党。在沙龙的要求下,以色列总统卡察夫宣布将原定于2006年底举行的以色列议会选举提前到2006年3月28日进行。在中风之前,沙龙一直信心十足地在为参加这次大选做准备,以期通过大选重新构筑以色列政治格局。
为了给单边行动计划铺就道路,沙龙可谓耗尽政治资本。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问题专家董漫远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沙龙既是一位军事奇才,也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早年时期奉行强硬路线,还是担任总理后做出务实的决策,沙龙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以色列的安全和利益。
以色列《国土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认为,沙龙没有特定的政治理念,他既不是为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感到内疚的左翼人士,也不是以建立“大以色列国”为梦想的右翼分子。他只关心以色列的利益,对巴勒斯坦的权益毫无兴趣。加沙犹太定居者的眼泪引起他的同情,但与他实施单边行动计划的决心相比,这点同情就变得微不足道。
“他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的现实主义者,能在不同的现实情况下,为维护以色列的最大利益而做出现实的选择。”该文指出。 如果沙龙继续执政,他还会修建隔离墙
分析家评价说,沙龙对以色列政治的影响程度,只有以色列第一任总理大卫·本-古理安可相提并论。
沙龙的对手和朋友都将他称为“单边主义大师”,他在担任总理期间竭尽全力维护和推广的单边行动计划将给以色列和巴以关系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色列的右翼研究机构——沙勒姆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尤西·哈勒维指出,沙龙让以色列民众认识到,不论是对巴勒斯坦的占领,或是与巴勒斯坦方共同开启和平进程,都不是以色列的选项。只有单边行动计划,才符合以色列的最大利益。
根据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以色列将在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修建长约670公里的隔离墙,目前该隔离墙的修建已经过半。以方称,隔离墙大大防止了巴勒斯坦自杀性袭击分子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以色列的安全。
沙龙不久前说,他将致力于划定巴以永久边界,为最终解决巴以问题奠定基础。但隔离墙的一部分跨越巴方的领土,并将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10%的“绿线”——1967年中东战争前停火线——以外的土地。巴方担心,这条隔离墙将来会变成巴以的永久边界。此外巴方还认为,隔离墙把有水有绿地的地方圈入以方领土,而把贫瘠的土地给了巴勒斯坦,这显然不是一个公平的边界。
观察家认为,如果沙龙继续执政,他还会继续修建隔离墙。他会停止在约旦河西岸修建新的定居点,同时继续巩固和扩大阿杜明、阿里尔这些既有的大定居点,以便将来在与巴勒斯坦达成最终协定时把这些定居点所在的地区纳入以色列版图。
然而,单边行动计划得以开展,主要有赖于沙龙过人的魄力、驾驭政局的能力以及民众当中的号召力。而当今的以色列政坛,似乎缺少一个像沙龙这样能够呼风唤雨的强势领导人。
“单边行动计划的下一步牵涉到比撤离加沙更为复杂的问题,如约旦河西岸和犹太人定居点以及巴以边界问题等等。没有了沙龙,单边行动计划将有流产的危险。”沙勒姆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尤西·哈勒维说。
但一些分析家对单边行动计划的前景表示乐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问题专家董漫远认为,沙龙已经为单边行动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隔离墙的修建已近接尾声,单边行动计划得到美国的默许。最重要的是,该计划得到以色列民众的广泛支持。
“在这种民意下,不论是谁将来执掌以色列政局,即使是强硬的利库德集团主席内塔尼亚胡成为以色列总理,他都不敢完全推翻单边行动计划。单边行动计划也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但以色列会沿着这个道路慢慢走下去。”董漫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