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以色列提前举行的议会选举,并没有因为少了沙龙而停止运转。与此同时,哈马斯主导的巴勒斯坦新内阁29日在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主持下正式宣誓就职。巴勒斯坦人选出鹰派的哈马斯主政,以色列选民却支持鸽派胜过鹰派。哈马斯推出的总理批评以色列选举结果等于向巴勒斯坦宣战,温和的巴解组织领袖阿巴斯则期待双方立刻展开新一轮和谈。选后转正的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面对异军突起的哈马斯和激烈的巴以冲突,不仅需要重新考虑美国的大中东政策的利弊及后果,而且要勇敢地前进,新一轮政治动荡标志着以色列人新的抉择的开始。
“地震”频发的以色列政坛
2005年的以色列政坛可谓风云多变、地震频发,先是小字辈佩雷茨取代政坛常青树佩雷斯,紧接着佩雷斯宣布退出工党,继而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组建前进党。在人们为沙龙的“右消左长”倾向暗地叫好时,沙龙突然中风入院。以色列政坛各大政治板块之间甚至板块内部都在频发的地震中实现重新整合。
阿米尔·佩雷茨,一个只有高中学历、当选前最高职位仅为总工会主席的摩洛哥移民,于2005年11月9日战胜82岁的“政坛常青树”佩雷斯,坐上工党领袖的交椅。在此之前工党向来是犹太政治精英的堡垒,尤其是工党主席都有着辉煌的资历。因此代表相对贫穷、被边缘化的犹太人利益的佩雷茨上台,对工党政治来说意味着一个分水岭;对以色列政坛而言,这只黑马踩爆了一连串的“地震”。
佩雷茨当选工党主席后,坚持退出沙龙联合政府,提前大选已变得不可避免。由于内部反对势力的羁绊和严重分裂,沙龙也无法在外交上放开手脚。他似乎也从工党内部缠绕的危机中看到利库德集团的命运。而且他深知利库德集团中央委员会僵化的政治立场不符合以色列现实情况。沙龙认真权衡之后,于2005年11月21日毅然退出他为之奋斗30余年的利库德集团,成立了“国家责任党”,并于11月24日正式将新党定名为“前进党”(Kadima),提出“以色列需要前进”的口号。沙龙的举动给暮气沉沉的以色列政坛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不知是沙龙招安,还是咽不下败选这口气,落败的佩雷斯不久在特拉维夫宣布“中止自己在工党内的政治活动”。佩雷斯与沙龙组成“老人政治联盟”,并进而成为前进党的二号人物。本不平静的以色列政坛再次受到冲击。
随着撤离计划的成功实施,沙龙在国内外的地位达到了顶峰。正当沙龙踌躇满志准备率领前进党大干一场时,去年12月18日他突然中风,今年1月4日又患脑溢血住院昏迷至今。沙龙总理退出政治舞台留下了政治真空。以色列人甚至将它与1995年前总理拉宾遇刺一事相提并论。这似乎向世人昭示,以色列正面临着一次可能在未来数年内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调整。
调整来得比想象的还要快。29日凌晨一场悬念不大的以色列大选有了结果:根据对99.7%投票站投票结果的统计,以色列代总理奥尔默特领导的前进党已获得下届议会120个席位中的28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议会前第一大党利库德集团只获得了11席,降到第五的位置。曾经在议会中拥有15个席位的革新党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次“大地震”中,过去10年仿佛处于“沉睡状态”的工党,在政治新手佩雷茨的领导下“苏醒”过来,获得了20个席位。这次“大地震”引发以色列政坛格局由两分天下,到三足鼎立,改变以色列建国50多年来利库德集团与工党轮流坐庄的政治格局。
成也沙龙,败也沙龙?
表面上看,以色列政坛“地震”频发似乎是缘于政坛争雄的三派势力——工党、前进党和利库德集团路线之争,前进党的获胜似乎是选民对沙龙路线的肯定。实际上,沙龙才是以色列一系列地震的“中心”,工党、前进党和利库德集团三党的成败都或多或少与沙龙的影响息息相关。
首先,抽干利库德集团。利库德集团长期以来以强硬著称,一直主张吞并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全部巴勒斯坦领土,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主张“以安全换和平”。2001年3月7日,沙龙击败巴拉克出任总理后,采取了大兵压境政策,在整个巴控区内进行“扫荡”,制造了“杰宁屠杀”、“伯利恒圣诞教堂事件”,并将巴领导人阿拉法特围困于拉马拉的官邸里。另外,采用“定点清除”政策,暗杀了一批巴激进组织领导人,包括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及其继承者兰提斯,并建立了对以色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隔离墙。沙龙成为鹰派人物的旗帜。2003年1月,沙龙以绝对优势再度当选总理,成为自1980年以来第一位获得连任的以总理。连任后的沙龙一度让利库德集团在政治上的辉煌前所未有,但他后来推出的“单边行动计划”却遭到国内极右势力的强烈反对,利库德集团内部部分议员多次利用党、议会和内阁投票的机会给沙龙制造了一系列障碍,以致沙龙后来抛弃利库德集团,另组“前进党”。利库德集团40名议员中有14人加入前进党。此后,利库德集团临时主席哈内戈比、以国防部长莫法兹等也先后退出利库德集团,利库德集团陷入分裂状态。“沙龙闪电式袭击了利库德集团,他带走了利库德集团1/3的议员和大多数选民。”2005年12月19日,前总理内塔尼亚胡再次当选利库德集团主席。尽管内塔尼亚胡决心“夺回国家领导权”,承诺会回到“铁墙”政策。但形势比人强,先后执政25年的议会前第一大党利库德集团在本次选举中元气大伤且正在走向衰败。从这个意义上说,利库德集团成于沙龙,也是败于沙龙。
其次,玩垮工党。2000年7月,美、以、巴首脑在戴维营举行峰会,但因巴以双方在耶路撒冷主权问题上分歧严重,会谈无果而终。9月28日,作为反对党利库德集团领导人的沙龙强行进入阿克萨清真寺,亲手点燃了一场名为“阿克萨起义”的大规模反以运动的导火索,使中东局势迅速走向失控的边缘。随即他又充分利用以色列公众对不断恶化的安全形势的不满,嫁祸于巴拉克政府。为了支撑摇摇欲坠的政府,巴拉克对沙龙等右翼势力的过激言行一再纵容,并置巴以和平进程的大局于不顾,不断加大对巴方反抗者的打击力度,试图以此来拉拢住反对派。巴拉克的这些做法却使他本人陷入了一个尴尬的恶性循环当中:对以色列右翼势力的宽容放纵与言听计从,以及对巴勒斯坦人所采取的越来越强硬的立场,客观上导致巴以局势持续紧张,而这反过来又使以色列人的安全环境不断恶化,并促使以色列民众对巴拉克政府的支持率直线下降。疲于应付的巴拉克不得不于2000年12月9日宣布辞去以色列总理之职。而在随后的大选中,以色列选民是在以巴关系日趋紧张的时刻将巴勒斯坦人恨之入骨、同时也为他们自己唾弃了近20年的“战争狂人”沙龙推上了前台,从而揭开了沙龙政治生涯“新的一页”。因此可以说,是沙龙玩垮了工党及中东和平。
2001年3月,沙龙就任总理后,对巴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以巴暴力冲突加剧。沙龙的武力报复并没有阻拦巴勒斯坦人民的反抗行动,巴激进组织的自杀式爆炸活动依然常有发生。于是沙龙逐渐调整其对巴的强硬立场。他接受了美国布什政府在2002年6月份提出的关于巴勒斯坦建国的和平建议;同年12月,沙龙首次提出一项巴勒斯坦建国方案,同意巴有条件建国,这可是连当年获“诺贝尔和平奖”、遇刺身亡的前总理拉宾也不敢许下的承诺。原由工党前领导人米兹纳在2003年的大选中就设想出撤离加沙的“单边行动计划”,当时没有人理会它,反而让米兹纳在大选中惨败于沙龙。2003年12月18日,沙龙在“赫兹利亚国际研讨会”上首次公布了从工党“带来”的以色列单干的“脱离方案”;2005年2月8日,沙龙又与巴领导人达成停火共识。沙龙耗尽心血,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于当年9月12日成功完成从加沙地带撤军,结束以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从此,这位“以色列的凯撒”又被国际社会誉为“和平之士”。
正是这一系列的表演,使不少人相信沙龙开创巴以“和平之路”,前工党主席佩雷斯便是坚信他的人之一。佩雷斯率领工党加入沙龙领导的联合政府,并担任副总理一职,支持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使沙龙在议会中拥有超过半数的稳定支持票。正是这种“过分追随”沙龙政策,使得工党一些成员批评本党未能体现出应有的独立立场,也是他败给佩雷茨的原因之一。在沙龙的拉拢下,佩雷斯告别了共处61年的工党。此举虽然削弱了工党的实力,倒也为一大批新生代政治家提前走上前台创造了条件。劫后重生,新当选的工党主席佩雷茨反复向选民承诺要秉承拉宾遗志,呼吁在“中东路线图”计划的基础上重启与巴勒斯坦的和谈。工党最终在此次大选中得到的议席超过了此前的民调预测,这不能不说是尚在调整中的工党的一大胜利。
最后,催生前进党。创建前进党后,沙龙抛出“收缩计划”设想,其主要内容是以撤离零散犹太人定居点为代价,扩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定居点。沙龙给自己的新党定位为中间派,以区别左翼色彩的工党和右翼色彩的利库德集团。因此,前进党糅合工党的温和与利库德的强硬,既增添了鸽派色彩又没有完全放弃鹰派旗帜。昨天的沙龙是利库德集团主席,坚持“安全优先”,不时对巴大打出手,导致以巴关系再陷僵局。今天的沙龙是新党领袖,他打出“政治优先”旗帜,重启巴以高层接触。
沙龙入院后,副总理奥尔默特旋即出任代总理,坚定地执行着“沙龙路线”。“走沙龙道路”是前进党的竞选口号。执行没有沙龙的沙龙路线是前进党吸引选民的最好方法。因为建立并控制大定居点迎合右翼选民不愿放弃定居点的心理,而撤离小定居点则适合左翼选民主张“以土地换和平”的胃口。至于中间派,沙龙的前进党完全收编了前中间党派革新党在议会中的15个议席。这样左中右三派选民基本上都处于前进党的掌控之中。奥尔默特虽然也是一名政坛老将,但与沙龙和内塔尼亚胡相比,他缺乏前者的雄韬远略和后者的辩才。为弥补自身人气,3月14日晚,以军强行闯入杰里科的监狱,成功把“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阵线”领袖萨阿达特和几名激进分子带走。奥尔默特借此机会向选民展示他的军事方面的强硬,真正目标却是借此争取在前进党和利库德集团之间摇摆不定的20%选民。划定边界和劫狱事件似乎再次让以色列人看到了昔日里善用温和外交和强硬军事的沙龙的影子。
前进党胜出表明,奥尔默特已成功地举起了沙龙的旗帜,获得了继承“沙龙路线”和实现其本人提出的行动纲领的政治舞台。但是胜选的奥尔默特及前进党不得不生活在沙龙的巨大成功的阴影之下。沙龙仅仅在加沙和西岸撤出了22个定居点,就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政治危机,奥尔默特将要面对的阻力可想而知。能否有沙龙的魄力及更大的勇气执行单方面撤离计划是对奥尔默特的巨大考验。而且前进党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暂时的胜选不一定意味优势就一定能够持续,而且面临着“苏醒”过来的工党的强有力竞争。更何况在巴勒斯坦“缺席”的情况下推行单边行动,遭到了在喀土穆召开的阿拉伯联盟国家首脑峰会的集体反对。以色列右翼已预言,前进党还没有足够力量在议会通过撤离计划,而且在4年任期结束之前这个政府就会四分五裂。是否前进党最终“成也沙龙,败也沙龙”?
民调?民意?
选前的民调显示,前进党将获得议会120个议席中的37席(一度曾高达43席),而工党和利库德集团将分获19席和18席。前工党主席的佩雷斯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民调结果有如香水,闻着香,咽下去苦。尽管选举结果并没有呈现与民调相反的结论,前进党在胜选的同时,似乎咽下了不少苦水。根据民调,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亚非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马克·赫勒的研究认为:近20年来尤其是自和谈破裂和2000年起义爆发以来,许多致力于通过谈判与巴勒斯坦人达成协议的“温和左派”认为,和平不可能以可以接受的代价获得,而这正是右翼通常所认为的;许多致力于实现大以色列国的“温和右派”认为,以色列的现状不可能以可以接受的代价维持下去,而这正是左翼通常所认为的。以上这些以色列人融合成了“温和中间派”。“和平进程”和“大以色列国”这两种幻想的破灭推动中间派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沙龙对前进党政治中间派的定位无疑为胜选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初出茅庐的前进党即能胜选无疑是上述思潮的反映。
应该说,这是一种和平思潮,是以渐进的退让来实现中东和平的思潮。此次以大选中中左翼的胜出无疑是最好的说明,这也是以色列今后无论谁上台都得遵从的民意。因此,以巴关系的基本格局不会因为前进党的胜选而在短时期内发生根本改变,正如巴激进势力哈马斯上台不大可能对中东和平构成太大威胁一样。
首先,巴以内部主政势力都面临强有力的挑战。前进党是个中间派别,在选举时可以争取到最多的选民,但在执政时不得不受执政盟友的制约。如果执行过于偏向盟友的政策则使自己的党性消失,过分偏离则可能让盟友退出政府,引发政府危机。当下前进党与工党的组阁谈判中,工党主席提出要财政部长或国防部长的位子就是明证。而哈马斯执政更是内部挑战大于外部挑战。哈马斯政府面临执政能力、财政危机及外交承认的多重考验,已经严重腐败的巴解组织不会轻易交出政权,执政多年的法塔赫都难以使民政和安全部门忠实地执行他们的命令,更何况是哈马斯?只是哈马斯手里握有“枪杆子”,阿巴斯在考虑到强大民意及民族整体利益的情况下,才不得不让哈马斯组阁。解决包括巴解自身的“枪杆子”问题是今后巴勒斯坦任何一届政府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其次,包括前进党在内的以色列各政党对解决以巴冲突问题都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在和平进程出现僵局的情况下,内部的经济问题变得日益重要。巴以冲突升级5年来,巴勒斯坦经济已经支离破碎,失业率高达22%。法塔赫的落败正是由于在执政期间没能解决实际民生问题;以色列经济也在冲突中停滞不前,民众不满情绪日渐高涨,所以在这次选举中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反对激烈改革的工党和以改善老年人待遇为口号的“退休者联盟”分别获得了20席和7席,获12席的沙斯党也将关照的重点定在一些被忽视人群。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在以色列实行强硬的激化冲突路线的政党不得民心。
最后是美国的优先目标是反恐,还要集中精力解决伊拉克重建及伊朗核问题。而这一切不能没有阿拉伯世界的合作。执行过于偏袒以色列冒险、激进行为的政策危及美国的利益及上述目标的实现。以色列的过激行为会受到美国一定的牵制。已经艰难走上政治舞台的巴激进势力哈马斯深知恐怖活动没有出路,执政后尽管言词上激烈,行动上却很收敛。从原来的“武斗”变成现在的“文斗”,正在努力争取世界的同情与理解。总的说来,中东面临新一轮似乎是向更趋理性方向的政治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