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给《百万富翁萨米》一文配发伊拉克犹太人的照片,便想起了我多年的学生塔丽娅。我记得她家住在特拉维夫旁边的拉马特甘市,而那地方正是当年大批伊拉克犹太难民定居之地。一问,她父亲果然是伊拉克犹太人。我便向她解释了我的写作和出版计划,请她帮忙找一些伊拉克犹太人的照片。她满口答应,说她七十多岁的奶奶手里肯定会有不少照片,说不定还有伊拉克犹太人的物品。
谁想她跟奶奶一说,奶奶当场就叫了起来:“照片?哪里来的照片?”
“我们家族在伊拉克生活了上千年,怎么会没有照片?”塔丽娅满脸狐疑。
她奶奶的解释让塔丽娅和我都大吃一惊。原来当十二万犹太人逃离伊拉克时,不仅所有的财产被全部没收,而且私人物品也同样禁止携带,塔丽娅家族所有的家庭相册都被强行扣留,整个家族几代人活生生的记忆就这样湮没在了那个两河文明起源的国度里。我以前只知道伊拉克犹太人的财产全部被伊拉克政府没收,做梦也没想到居然连照片也不放过。
不过罗网虽严,也难免逃出一两条落网之鱼。塔丽娅的奶奶随后翻出一个古旧精美的小匣子,从匣子底变戏法般地拿出了一张塔丽娅从未见过的旧照片来。照片摄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巴格达,是一张温馨的全家福:一对中年夫妇跟他们的五个美丽可爱的孩子。根据奶奶的解释,那对夫妇是塔丽娅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左边的那个十几岁的女孩便是她奶奶。“这照片是你曾祖母冒着风险偷偷带出来的。”她奶奶解释说。这让我想起纳粹集中营垮台前转移被囚犹太人的“死亡之旅”中犹太妇女冒死带出来的集中营照片。
虽然是六十年以前的巴格达,但照片上大人孩子男男女女的穿着打扮都十分西方化,一望而知是个有相当经济地位的家庭。当话题转到家族在伊拉克的财富问题上,塔丽娅奶奶的一席话更是让我目瞪口呆。
塔丽娅的奶奶出嫁早,守寡也早。二十几岁时富翁丈夫就不幸去世。逃往以色列后,她一个人带着几个孩子,在以色列政府建立的难民中转营里艰难度日。“不过我们的生活比起其他犹太难民还算是好的。”为什么呢?“因为塔丽娅的爷爷有眼光,早就在以色列的土地上买下了不少土地。虽然伊拉克政府扣留了所有的土地产权证明,但有几块地,他买的时候我是知道的。”
就这样,塔丽娅的奶奶在以色列的土地登记局找到了那几块土地的产权证明,从此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卖掉一块土地,靠这点收入维持孤儿寡母的家计。“那么一定日子过的很不错了?”我想卖土地的收入一定是很高的。“哪里不错?那时候战争刚结束,从国家到百姓都很贫穷,谁会有闲钱买土地,只有以色列政府收购一点。耶路撒冷国会山那块土地,只卖了四百英镑。”
“什么?国会山那块土地本来是你们家的?”听了这话,我差一点跳了起来。耶路撒冷如今市中心位置的任何一座像点样的房子或公寓都能价值几百万美元,国会山那么大的地方要是在今天出售的话,价格应该以亿美元计算才对。而1949年,塔丽娅家族竟然只卖了四百英镑。
塔丽娅向我证实奶奶说的是真话,家族里的人都知道那块土地的事情。大家都觉得极为遗憾,但没人指责她当时的决定,“一个寡妇拉扯着一群孩子,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你还能指望她怎么样呢?”塔丽娅随后又告诉我说家族在以色列所拥有的土地绝对不止奶奶卖掉的那几块。由于土地文件被伊拉克政府没收,肯定还有一些奶奶不知道的土地被以色列政府作为无主土地重新分配了。在以色列,类似塔丽娅家族这种情况的不止一家两家,很多东方犹太难民在逃离他们在阿拉伯国家的家园时失去了土地证明,由此失去了他们在以色列建国前购买的土地的所有权。因此在以色列活跃着一个在其他国家不多见的职业:经济历史学家。这些人的专业是从以色列历史档案中寻找存疑土地的原始主人,一旦找到,便通知本人或其后代,以该土地价值的百分之十到一半不等的价格将相关资料卖给那些人,以便他们能通过法庭官司将土地要回来。
除了贫穷,中转营的生活还是愉快的,政府为难民们办了希伯来语班,鼓励他们尽快融入社会生活。不过中转营的户外照片却一张也没有。“全是些丑陋的帐篷,谁也没想到要在那里拍照。”所幸还留下了希伯来语课堂的照片和幼儿园的照片,只有那里有两幢像样的房子。
1948年以来犹太和巴勒斯坦难民的情况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双方的数目大体相等,都在六十万到八十万之间。双方都逃离了各自祖居上千年的家园。双方在逃离时都丧失了祖祖代代积累下来的财富和产业。甚至在逃亡原因上,以巴双方的叙述也惊人地相似:都宣称对方是自愿逃离的,都宣称自己的难民是被对方强行驱逐的。
双方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对待各自难民的态度。以色列默默无闻地吸收了自己的难民,花费巨大的努力将他们融入了本来是以西方犹太人为主体的以色列社会,没伸手向国际社会要一分钱,也没把自己难民问题的解决当作实现和平的先决条件。反观阿拉伯各国,除约旦以外,大多把巴勒斯坦难民关在难民营里,严厉禁止他们与当地社会融合,有意制造和扩大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并让国际社会负担难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所谓的巴勒斯坦难民回归权的问题则一直成为以巴实现和平的主要障碍。
由于国家之间重新划界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置换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更不是以巴之间独有的问题。希腊独立前后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希腊和保加利亚之间都曾发生大规模的人口置换,同样的问题也曾发生在印度独立时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些国家随后都签署了相关协议,没有一个国家要求“回归”或者是人口重新置换。稍有点理性的人都会明白,这种难民逃亡的实质不仅是逃避战乱,本质上是在政治版图变迁后拒绝归属居住地的国家。把这些心怀敌意的人口强行塞回原住地,实际上是制造新的冲突,而坚持这一谈判条件的实质则是拒绝实现和平。
人口重新置换既然不可行,剩下的便是难民赔偿和就地安置的问题。与常人的想象不同,难民赔偿问题是一个比回归问题更复杂难缠的问题。希腊和土耳其、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都曾就双方难民的赔偿问题达成过协议,协议包括有关评估难民财产损失的详细规定。结果在协议执行过程中,四国都发现财产评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简直寸步难行,所以四国的相关协议后来都成了一纸空文。就以巴之间的情况来说,以色列方面估计阿拉伯国家给犹太难民造成的财产损失在十亿美元(1949年的价值)以上,超出巴勒斯坦难民财产损失的十倍。然而犹太难民在逃离时没能带出相关文件,很多财产成了死无对证的无头案。此外象塔丽娅家族被迫廉价出卖土地的情况其实也是财产损失的一种情况,其价值则根本无法评估。巴勒斯坦人的情况相对要好一些,以色列没有在他们逃离时扣留他们的产业证明,所以他们应该比较容易指认自己的产业。但这也只是表象。由于大部分产业是在奥斯曼土耳其时代登记的,产业描述都用的是不精确语言,且没有地图定位。以色列几十年迅猛发展,斗转星移,山河变迁,当初的标志物很难再被确认,产业估价基本上是不可行的。
如果再考虑到财产增减值情况,事情就更加不可收拾。以色列在1948年建国时是块荒凉贫瘠之地,不动产并不值多少钱,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这块圣地已经成为中东花园之国,地产价值扶摇直上,成了中东不动产最昂贵的地区之一。反观埃及叙利亚伊拉克诸国,1949年时都是比以色列繁荣得多、地价也高得多的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变迁,相对于以色列的不动产来说,其相对价值已大大缩水。换句话说,巴勒斯坦难民当年留下的那些产业如今大多价值连城,而犹太难民留下的那些产业则很多都已大大贬值。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人口重新置换还是财产赔偿都不具备实际可行性。
过去人们谈到以巴难民问题总是以为只存在一个巴勒斯坦难民问题,阿拉伯方面则更是一口否认犹太难民问题的存在。近年来情况开始好转,人们开始认识到1948年以来在阿以之间发生的并不是单方面的巴勒斯坦难民逃亡问题,而是一个双方人口置换的问题。利比亚在几年前曾提出将当年的犹太难民财产交还给逃亡的犹太人,条件是这些犹太人将他们在以色列的产业留给巴勒斯坦人。这种基于人口再次置换的设想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拒绝,但它至少表明阿拉伯国家也开始正视犹太难民问题的存在。
以巴难民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只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巴勒斯坦难民现在居住的国家就地安置巴勒斯坦难民!出于人道主义原则,联合国、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参与发动1948年侵略以色列战争的那五个阿拉伯国家)、西方国家、俄罗斯、以色列应该共同筹建一个基金,用于解决难民就地安置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阿以双方都放弃各自的难民回归和赔偿要求,象希腊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那样和平共处。如果这一方案不能实行的话,那么以巴冲突的难民死结将永无打开之日,冲突也将无休止地持续下去。
张平
2006年5月8日于特拉维夫
一个伊拉克犹太家族仅存的照片
伊拉克犹太难民的希伯来语课
伊拉克犹太难民的孩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