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于2006-11-18 18:44:09发表评论说: 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命运沉浮
今年6月19日,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礼堂,霍金发表“宇宙之起源”的演讲。这位当代的知识英雄坐在
轮椅上,接受数千听众的欢呼与膜拜,其受欢迎和景仰之程度,即使最走红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不过如此。 “‘霍金热’不由得让我们想起1922年中国人准备迎接爱因斯坦访华时的‘相对论热’。”在《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前言里,作者胡大年写道。
然而,爱因斯坦可没有霍金那样幸运。虽然中国学术界对爱因斯坦热情高涨,并为其来华讲学作了很多准备,爱因斯坦也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但最终,他仅仅是一个过路客,“北京如此之近,而予之宿愿,终不得偿”,因未能“亲眼目睹东亚文明的发源地”而怅怅不已。爱因斯坦更想不到的是,几十年后,他和他的理论会被中国人妖魔化,成为大批判的最好标靶。
《爱因斯坦在中国》是第一部论述中国接纳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历程的专著,分析了1917-1979年的60余年间,中国人表现出的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几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转变原因。对于爱因斯坦与中国这个话题,国内外已发表了很多文章,散见于各种书刊报纸,但最全面细致和深入的研究,非此莫属。
据作者考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初次在中国露面是在1917年。其时,距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已有12年之久,其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也已大功告成。但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可谓迅速,不几年间,相对论就被中国知识界无保留地接受(尽管,对大多数人而言,真正理解恐怕还谈不上),甚至连浪漫诗人徐志摩都写了旨在“引起非自然科学家的注意”的《安斯坦相对主义(物理界大革命)》一文,发表在1921年4月《改造》杂志的“相对论号”上,真可谓人人争说相对论。
作者认为,中国在科学上落后(因为没有“先入之见”)反而有助于相对论被中国人迅速而无异议地接受。作者的这一结论也许稍显奇怪,但应是符合逻辑与事实的。
关于爱因斯坦为何没能按计划到北京讲学的历史悬案,胡大年也给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即,爱因斯坦取消讲学计划,应归咎于双方的误解,而误解是因他与北京大学方面缺乏交流等原因造成的。另外,那时北京的政局极其不稳,在爱因斯坦到达上海的半年前,爆发了直奉战争,那之后的几个月内,北京政府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换了5次;北京大学则陷于财政危机,邀请爱因斯坦访华的蔡元培一直忙于向有关当局讨要拖欠的教员工资和其他经费。这种情况,爱因斯坦有所了解,由此产生疑虑。某种程度上,爱因斯坦与北京擦肩而过是偶然,但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导致的必然。
无论怎么说,在20世纪上半叶,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而此后,其形象则经历了由“正”变“负”,又由“负”变“正”的戏剧性变化。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向苏联“一边倒”,于是,苏联对爱因斯坦的批评也被照搬到了中国。1953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日丹诺夫的文章,文章称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不正确的、主观主义的解释”,是“马赫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的观点”。这种扣帽子式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批判成为此后若干年间的潮流与时尚。
文革期间,上述做法更是被“创造性地”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北京的“批判相对论学习班”在文章称,相对论是“地地道道的主观主义和诡辩论,也就是唯心主义的相对主义”。对光速不变原理,他们尤其看不顺眼,因为恒定的光速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终极社会,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力不可超越,西方科学是人类科学的极限”。在另一篇文章中,他们则说:“围绕相对论的争论,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学术讨论的范围,始终充满了两种宇宙观的搏斗,同政治斗争的联系极为密切。”
“与政治斗争的联系极为密切”,这句话倒是说出了事实。据胡大年认为,热衷于推动对爱因斯坦的批判的陈伯达其实是想利用这场批判运动,为他在与张春桥、姚文元的权力竞争中助一臂之力。值得铭记的是,对于这场批判运动,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科学家是相当抵制的。一次,陈伯达召见周培源,周坚定地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已被事实证明,批不倒。广义相对论在学术上有争议,可以讨论。”但是,陈还是不愿罢手。
张与姚也不甘人后,积极推动上海对爱因斯坦的批判,后来这种批判更被利用来攻击周恩来总理。“上海市理科革命大批判写作组”在1970年发表文章称,“爱因斯坦就是本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1973年则用相当滑稽的逻辑攻击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理论,因为,“弯来弯去,最后总要弯成有限而闭合的圈圈”,因而是“明目张胆的宇宙有限论”。
1970年8月,陈伯达垮台。而1976年10月“四人帮”的垮台更是使中国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让爱因斯坦的被“平反”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就在“四人帮”被捕的同年12月,许良英等翻译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首印25000册,但仅限于内部发行。据许良英的文章说,胡耀邦在第一卷出版后不久就通读了该书,他曾向中共中央组织部(《爱因斯坦在中国》中提到的是共青团,似不确)的干部推荐《爱因斯坦文集》,说书中的内容给了他很大启示。
1979年2月20日,一千多名中国科学家云集北京,庆祝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这次盛大集会的举办得到了邓小平的批准。爱因斯坦诞辰是3月14日,中国的纪念活动早了将近一个月,这是因为组织者有意要使中国的纪念活动在时间上早于其他国家,“以示更为重视”。
正像歌里唱的,“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经历了大约一个甲子的沉浮和轮回,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声誉又回到了他刚被介绍到中国时的起点上。同时,中国的科学终于可以摆脱政治干扰,轻松上阵了。
某种程度上,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历史就是西方现代科学被引进到中国的历史,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命运沉浮正是这一历史的缩影。
杨振宁1993年在《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写到,做科学工作的条件包括四项:才干(中国拥有千百万极聪明的青年)、纪律(中国人勤奋而有纪律)、决心(对科技重要性的全民认识)和经济支援。杨说:“中国在这个世纪[指20世纪——编者注]已经具备了前三项条件,到了下一个世纪将四者具备。”不过,我想,爱因斯坦在中国的遭遇告诉我们,还应该加上一项,那就是良好的学术环境——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而中国目前的学术环境并不能让人满意,行政力量在学术领域的过分介入、急功近利的学风、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屡屡发生,等等,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爱因斯坦在中国》写得非常扎实,其英文版受到了包括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等人的好评。该书正文计225页,而小字印刷的注释即有70余页。在从英文版翻译改写成中文的过程中,作者又做了很多改进与增补。笔者注意到,作者引用的文献中,最新的是2006年2月17日《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的一篇文章。作者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赞扬。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中国科学史研究在2006年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而且,该书具备超越科学史学科的意义,并非专业科学史学者才有必要阅读。
《爱因斯坦在中国》,[美]胡大年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33.60元
游客于2006-11-10 16:30:22发表评论说: 爱因斯坦一批私人信件公开发表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之一,艾伯特·爱因斯坦因为他的相对论在全世界享誉盛名。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爱因斯坦在探寻这个美妙理论的路上,经历了多少艰难和坎坷。又有多少人知道,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爱因斯坦是怎样牵挂和深爱自己的两个儿子。 本周,一批1915年期间的爱因斯坦通信被首次公开,并被刊登在了最新一期的美国《时代周刊》上。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1915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虽然早在此10年前,他就已经形成了相对论的理论构想,但直到这一年,他才真正提出了最终使自己功成名就的广义相对论。为了论证这个引人入胜而又无比美妙的理论,爱因斯坦几近疯狂地工作。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时期。他与妻子米列娃的婚姻已经出现严重裂痕。米列娃带着她和爱因斯坦的两个儿子——11岁的汉斯·艾伯特和5岁的爱杜阿德离开身在柏林的爱因斯坦,前往苏黎世生活。
与此同时,由于一战期间的食物匮乏,爱因斯坦的胃病加重了许多,只有表姐埃尔莎·爱因斯坦(后来嫁给了爱因斯坦)在身边照顾他。
大儿子期望爸爸来看他
本周首度公开的这批爱因斯坦私人信件,揭示了这位天才在1915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中,在情感和科学上的挣扎。最早的两封信写于1915年4月初,是爱因斯坦的大儿子汉斯·艾伯特(爱因斯坦昵称他为阿杜)写给父亲的。他在信中央求父亲,在春假时前往苏黎世看他和弟弟爱杜阿德(小名泰特):
亲爱的爸爸:
你知道吗,泰特已经会乘法和除法了,而我现在正在学几何。我们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平时妈妈会给我出题,到时候我也可以跟你这样。可是最近你为什么都不写信给我们了呢?我一直在想:“复活节的时候你会来这里,到时候我们就又能有爸爸了。”
阿杜
父子间靠信件联络
由于战争,爱因斯坦无法前往苏黎世看望儿子,不过他给儿子写去了明信片,答应他会在7月份带他去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度假。爱因斯坦还对自己的儿子喜欢几何表示高兴,还说自己像他那么大的时候,“最喜欢的消遣”就是几何学了,“可是那时候没人可以演示给我看,所以我只能通过看书学习。”
爱因斯坦是多么希望能和儿子在一起,教他数学啊。但这个愿望却不能实现,这让爱因斯坦感到非常遗憾。于是,他希望通过信件来多少弥补一点,“如果你每次写信的时候都告诉我你学会什么了,我可以给你出题目让你来解答呀”。他还给两个孩子各寄了一个玩具,并叮嘱他们要好好刷牙。“我也是这样做的,所以现在我的牙齿才能保持得很健康。”
夫妻嫌隙影响父子关系
然而,一家人的关系还是恶化了。爱因斯坦和米列娃在通信中,因为钱和度假时间的安排发生了争执,1915年6月,汉斯·艾伯特给爱因斯坦寄了一张简短的明信片,对父亲提出的度假计划进行了答复:
亲爱的爸爸:
这种事情你应该跟妈妈商量,因为在这里不是我一个人说的算。不过,如果你对妈妈的态度那么不好,我也不想和你一起去度假了……
A·爱因斯坦
从署名完全可以看出,在这封信中儿子态度的冷淡。汉斯·艾伯特再也不用爸爸对自己的昵称“阿杜”,而是用和父亲在写正式信件中同样的签名“A·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相信,这张明信片一定是米列娃教儿子写的,于是他决定和自己的新欢埃尔莎一起去度假。在此次公开的一封写于1915年7月的信中,他向自己的朋友、苏黎世的医学博士桑戈,这样解释了自己的决定:
亲爱的朋友桑戈:
我的好儿子这几年来,因为我前妻,已经和我越来越疏远了。我前妻是个爱报复的人,而且她很狡猾,外人尤其是男人经常都被她欺骗了……本来我早已决定要在7月份去苏黎世,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即使我去了我也根本别想见到孩子们。所以在最后一刻我决定,在格廷根进行广义相对论的演讲时,去塞林放松放松,我的表姐(埃尔莎)和她的孩子已经在那里租好房子了。
A·爱因斯坦
用诺贝尔奖金换离婚
1915年11月4日,爱因斯坦在格廷根发表了自己有关广义相对论的第一次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阐述了自己的新方法,尽管他承认自己还没有得出精确的数学公式。当天下午,他一结束自己的演讲,就给大儿子写去了一封百感交集的信:
以后每年我都会尽量和你们待上一个月的,好让你们能有爸爸的陪伴和爱护。你们可以从我这里学到很多好东西,这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给你们的。我通过如此艰辛的工作所得到的东西,不应该仅仅对陌生人有价值,更应该对我的孩子有着特殊的价值。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完成了我人生中最精彩的一份论文。等你们长大以后,我会把它都告诉你们……我经常太专心工作了,连午饭都忘了吃。
之后,爱因斯坦接连提交了三份报告,并最终提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科学理论之一——广义相对论。
然而,在与家人的关系上,爱因斯坦却无法得到自己期望的和谐。他最终决定和米列娃离婚,并提出:只要米列娃同意离婚,他将把自己以后获得的诺贝尔奖奖金全部给她。尽管当时还没有获得这一殊荣,但爱因斯坦对此非常自信。米列娃在考虑了一个星期后,同意了爱因斯坦提出的条件。几年后,当爱因斯坦果真获得诺贝尔奖时,米列娃用他的奖金在苏黎世购买了三套公寓。
小爱杜阿德(泰特)后来因为精神病被送进苏黎世附近的一间精神病院,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汉斯·艾伯特的命运则要好得多。他后来进入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学习工程学(当年爱因斯坦和米列娃也就是在这间学校相遇的)。之后,他又成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教授。
爱因斯坦晚年频遭挫败
本报综合报道 爱因斯坦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早年成名,似乎一路坦途。然而,一批以前从未面世的手稿和书信却显示,爱因斯坦晚年苦苦探求新的物理理论而一无所获,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挫败感,而数学知识方面的不足更是让他感到捉襟见肘。
手稿和信件下月将出售
有关爱因斯坦晚年生活的一批手稿和信件将于下月在伦敦出售,售价150万美元。这15份手稿和33封信写于1933年至1954年间,这些文件显示,在1916年凭广义相对论一举成名、奠定在科学界的泰斗地位之后,爱因斯坦曾有好多年深陷挫败感中无法自拔,因为他无法用“一个伟大的适用于世间万物的理论”超越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后,脱离了主流物理界,开始苦苦寻求一个更通用、更简单的总理论框架——“统一场论”来描述整个世界,但是至死都没有完成心愿。
位于美国加州的B&L; 路腾博格图书公司负责这批手稿和书信的销售。该公司负责人霍华德·路腾博格说:“当时,他的许多同事——那些理论物理学家们感觉他完全脱离了正常研究轨道,因此对他的想法根本不认真对待。”
晚年在孤独中探索
有关爱因斯坦早期工作以及社会和政治观点的手稿较为常见,而这批文献资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展现了爱因斯坦晚年在孤独中探索真理的心路历程。然而,爱因斯坦晚年在美国的研究对于当代几乎没什么影响,而且他也从未证实自己心目中那个统领一切的总理论——“统一场论”。今天,“统一场论”仍然是物理学家们所苦苦追求的最高目标。
数学助手收藏珍贵手稿
这批珍贵的手稿和信件是由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同事恩斯特·盖博·施特劳斯所收藏的。施特劳斯当时是一名年轻的数学家,被爱因斯坦挑中做了他的助手。
“许多人认为爱因斯坦是数学天才——他其实不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物理学家戴维·麦克马兰说。麦克马兰说,爱因斯坦在研究的早期也非常倚重一些才华横溢的数学家,而“施特劳斯在数学方面的鉴别力给了爱因斯坦证实自己对宇宙的直觉认识的一个框架。”麦克马兰说,晚年没有任何实际的科学进展对爱因斯坦来说很不容易。“我的确认为爱因斯坦四处摸索而毫无头绪这一点颇耐人寻味,从这些手稿和书信我们看到这位最伟大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苦苦挣扎,并且他不讳言这一事实。”
手稿和书信首次面世
在其中一封信中,施特劳斯批评了爱因斯坦对“统一场论”研究的思路,最后成功劝说爱因斯坦放弃沿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去。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学家彼得·科勒斯表示:“跟爱因斯坦说‘看,这样做是错误的’需要真正的胆识。”
这些手稿和书信是首次面世,从未被外界研究过,这是因为施特劳斯和他的家人自从这些文献存在起就一直保存在家中。在施特劳斯的妻子和儿子决定出售这些文献前,研究爱因斯坦的学者们甚至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这些文献资料讲述了两个科学家苦苦探求爱因斯坦所谓的统领一切的总理论——“统一场论”但是却无果而终的故事。
不将文献拆开拍卖
加州理工大学“爱因斯坦论文工程”的高级编辑蒂尔曼·索耶说:“这是我们很少了解到的爱因斯坦生活的一部分。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时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他被困在一个金笼子里,跟主流物理学脱节,做着一些深奥的数学演算。这些文献为人们绘制了关于爱因斯坦晚年生活的更详尽的画卷。”
伦敦一位珍贵书籍和手稿鉴定专家西蒙·罗伯茨说,爱因斯坦的单份手稿在拍卖中一般可以拍到1万英镑至5万英镑,但是同时出售一批手稿价格比单独出售的合价要高。
施特劳斯的家人决定不把这些文献拿去拍卖,因为拍卖意味着要将这些文献拆开。他们曾跟耶路撒冷的希伯伦大学联系,这里收藏着爱因斯坦的最多文献,但是该大学表示无法支付施特劳斯家人所希望的金额。
这批文献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中或许蕴藏着一些被爱因斯坦放弃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在今天或许仍有价值的观点。麦克马兰教授说,在手稿上随便写写画画一些方程式通常是形成一个思路前的必经方式,人们通常写完后就会丢弃,不过他表示:“既然是爱因斯坦的东西,让人感觉仿佛这些内容中还大有文章。”
一批珍贵文献显示,爱因斯坦晚年苦苦探求新的物理理论而一无所获,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挫败感,而数学知识方面的不足更是让他感到捉襟见肘。
新华网耶路撒冷7月10日电(记者 朱剑慧 华春雨)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馆10日正式对外公开了科学家爱因斯坦大量的私人书信。这些信件首度向公众展示了爱因斯坦的情感世界,使人们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婚恋生活有所了解。
这次被公开的信件数量达3500页,是爱因斯坦自1912年至1955年期间与他第一任、第二任妻子以及孩子们的往来信件。
这些信件使人们逐步认识作为丈夫、情人和父亲的爱因斯坦。部分信件披露了爱因斯坦曾发生过的婚外恋情,爱因斯坦在信中坦率地与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埃尔莎和继女玛戈讨论他的女性朋友,并且毫不讳言地表示一些女士对他展开了强烈的追求攻势。
在给家人的信中,爱因斯坦还描述了他在全球各地参加学术活动期间发生的种种生活琐事以及他的心情变化,甚至有时还流露出对相对论的厌烦之情。
根据玛戈的遗嘱,这些信只有在她去世20年后方能公之于世,在此之前它们一直被封存在希伯来大学里。玛戈于1986年7月去世。(完)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10日公开了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部分私人信件。从信件中,人们发现了一位从未走入公众视野的女子与爱因斯坦交往的“蛛丝马迹”。
虽然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彪炳史册,爱因斯坦却为人羞涩、低调,不过他的感情经历并不枯燥乏味。世人已知他曾先后有过10位情人,并与其中两人步入过婚姻殿堂。而现在,科学巨匠的罗曼史中又增加了一位女性。埃特尔·米哈诺夫斯基是上世纪初德国柏林的一位名媛,因为与爱因斯坦的继女是朋友,因此得以结识这位科学家。她在30岁时向已45岁的爱因斯坦展开热烈追求,他们的故事发生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馆管理员芭芭拉·沃尔夫在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揭示这一情节。
此次公开的爱因斯坦私人信件中,米哈诺夫斯基共出现三次。1931年在写给继女马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抱怨说,“M夫人(即米哈诺夫斯基)跟着我(到了英国),她对我的追求已失去控制”。从这批信件中还发现另一件令人惊讶的事。爱因斯坦曾对第二任妻子、马戈以及其他家人坦承了自己与其他女子的罗曼史,足见他的独特个性。
希伯来大学此次公开了超过1300余份信件,总计达到3500余页,时间跨度从1912年直至爱因斯坦去世的1955年,主要为爱因斯坦写给姊妹埃尔莎的信,以及第一任妻子和他们两个儿子寄给他的信。爱因斯坦档案馆收藏这些信件已有多年,但一直没有公开,原因是马戈留有遗嘱,这些信件只能在她去世20年后公开。马戈于1986年7月8日去世。作为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创建者之一,爱因斯坦将自己的私人文件以及文字遗产全部捐献给这座学校。
古特弗罗因德教授说,尽管这次公开的信件中没有任何内容有关爱因斯坦如何在科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但揭示了许多他在生活当中不为人知的内容。这也将是公众最后一次对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有如此多新“发现”了。
在这次公开的信件中,还揭示了物理学大师生活中的其他一些信息。比如,爱因斯坦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损失了大部分所获得的诺贝尔奖金,他也比此前人们想像的更具爱心。
在爱因斯坦的诸多传记中,有过他对首任妻子米列娃不敬、冷淡甚至残忍的记载。他还被形容为一名不愿承担义务的父亲。但古特弗罗因德教授说,这批信件表明,在第一次婚姻时,爱因斯坦比此前认为的更多参与了家庭生活,对家人也更好。他说,爱因斯坦的两个儿子在信中写到“他们知道,他爱他们”。信件还介绍了爱因斯坦1921年因狭义相对论获得诺贝尔奖后,如何处置奖金的前后始末。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科学著作之一,对后世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爱因斯坦1921年给马戈写信表示,不愿意永远停留在成功之上。他说:“很快我就会对相对论感到厌烦。如果一个人在一件事中陷得太深,那么这事就不再有味。”
根据希伯莱大学爱因斯坦档案中心最新披露的爱因斯坦书信显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曾有一位不为人知的情人,此人名叫爱塞尔·米卡诺斯基,追爱因斯坦都快追到失去了理智。书信还披露,爱因斯坦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对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冷酷无情。
情人要小15岁
7月10日,希伯莱大学爱因斯坦档案中心公开了3500页写于1912年到1955年之间的爱因斯坦书信。爱因斯坦是希伯莱大学的创始人,去世之后他将自己的个人材料和书信都捐给了这所大学。这些书信绝大部分是写给第二任妻子爱尔莎的,这些书信一直存在大学里,根据爱因斯坦继女玛戈特的遗愿,只有在她去世二十年之后才能将这些书信公开,而玛戈特去世于1986年7月8日。
档案中心的工作人员芭芭拉·沃尔夫发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爱因斯坦有一位名叫爱塞尔·米卡诺斯基的情人,此人一直追爱因斯坦追到英国。在爱因斯坦1931年写给玛戈特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这样抱怨道,“爱塞尔一直追我追到了英国,她对我的追求简直就失去了理智的控制。”对于爱塞尔本人,沃尔夫并没有透露很多,只是说她要比爱因斯坦年轻15岁,并且对爱因斯坦的继女也很友好。
在美国投资亏光
由于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爱因斯坦一生中情人并不在少数,特别是爱慕他的女性有很多,不过他一生中只娶过两个女人。在人们的印象中,爱因斯坦对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非常残忍,并且对与米列娃生的两个儿子冷漠无情,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不过,这些新披露的书信则显示,爱因斯坦对米列娃和两个儿子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冷漠,在书信中两个儿子还表示能够理解到父亲对他们的爱。
除了家庭生活之外,这些书信还向人们揭示了诺贝尔奖金的去向。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的诺奖奖金是28000美元,大概相当于今天的28万美元。由于与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的离婚协议是将这笔钱全部存在一家瑞士银行,利息支付给米列娃来作为对两个儿子的抚养费。不过,爱因斯坦并没有遵守这个协议,而是将这笔钱中的一部分投资到美国,不过在美国发生经济危机之后投资的钱几乎亏光了。正因为如此,米列娃感到爱因斯坦背叛了她。
爱因斯坦与他的第二任妻子爱尔莎
爱因斯坦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天才还是一个花花公子。据英国《独立报》7月11日报道,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10日公开了爱因斯坦生前写的1300多封信。其内容显示爱因斯坦不仅情人众多,而且还毫不保留地把这些风流韵事告诉自己的妻子。
为公开信件内容等待20年
此次公开的信件写于1912年至1955年,原本由爱因斯坦的继女玛格特保管。1986年7月,玛格特逝世。临终前,她把这些信件赠送给希伯来大学,同时提出要求:在她死后20年才能将信件内容公开。除了这1300多封,希伯来大学还有2200多封信没有公开。
爱因斯坦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是和塞尔维亚一个农民的女儿米列娃,从1903年到1919年;第二次是和表姐爱尔莎,从1919年直到1936年爱尔莎逝世。以前公开的信件显示,爱因斯坦的第一次婚姻非常糟糕,而在与第二任妻子爱尔莎在一起时,他曾和自己的秘书贝蒂·纽曼有私情。而此次公开的信件表明,除纽曼外,爱因斯坦与爱尔莎结婚期间,还与另外6个女人有染:苏联间谍玛加丽塔、富有的花店主埃斯戴拉、社交名流埃特尔,犹太寡妇多妮,其他两人则在信件中被简写为M夫人和L夫人。他和她们共度假日,带她们去听音乐会,还在床边读书给她们听。
对妻子毫不隐瞒
令人惊奇的是,爱因斯坦丝毫没有对妻子隐藏自己的婚外情。在一封写给爱尔莎的信中,他提到了M夫人陪自己去海外旅行:“M夫人完全是按犹太―基督教的道德行事的:第一,人们应该享受快乐,同时不伤害他人;第二,人们不该做自己不喜欢而且也令别人讨厌的事情。她就是这样的人,她陪我旅行,符合第一点。她没有把这事告诉你,这符合第二点。难道她不是无可指责的吗?”在另一封给爱尔莎的信中,爱因斯坦写道:“有一点我很敬佩你父亲,他一生中始终和一个女人在一起。而我却失败了,而且失败了两次。”当然,从后来的信中看,爱因斯坦失败了不仅两次。但他始终和爱尔莎保持通信,几乎无话不谈。
在给继女玛格特的信中,爱因斯坦让她给情人玛加丽塔捎信,并告诫她要小心行事,以免让小报知道了。爱因斯坦也爱恋玛格特。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爱她就像爱我的亲生女儿,甚至还要多。如果不是我,谁知道她会成为什么样的混世魔王。”
对儿子存有温情
这些信件将改变人们对爱因斯坦的一些看法。以前人们知道,爱因斯坦对第一个妻子米列娃非常绝情。他曾说,如果米列娃不同意离婚,即使她每天3次把饭送到他的屋里,他也不会看她一眼。但新的信件显示,爱因斯坦并没有那么冷酷,他还把诺贝尔奖金中的一部分给了米列娃。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儿子也没有人们说得那样冷漠。相反,他谈起儿子时不乏温情,特别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埃多德。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他是我这些儿子中举止最优雅的一个,继承了我的品性,可是却患上了不可治愈的精神疾病……”
让人意外的是,爱因斯坦曾对让他成名的相对论感到厌倦。在给爱尔莎的信中,他曾这样写道:“爱尔莎,很快我就会厌倦相对论的。如果一个人太过专注,连这样的东西都会令你失去兴趣。”▲
随着爱因斯坦私人信件在上周被公之于众,人们看到了一个迥然不同的1915年。科学上的巅峰时刻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只有在这些充满挫败感的信件中,我们才有可能接触到巨大的冰山实体———那是一个伟大人物的个人失败史。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一批私人家庭信件于上周公之于众。
信件一直以来为爱因斯坦的继女Margot Einstein所珍藏。遵照她的要求,这些信件直到上周,也就是她去世20年后才向外界公布。
1915年4月到12月期间爱因斯坦与家人、朋友乃至竞争对手之间的信件往来所透露的信息,无疑驳斥了关于爱因斯坦沉迷工作,孤傲不群的简单论调,他的生活与事业的纠葛在这些信件中可见一斑。彼时,他的第一次婚姻行将破裂,而强大的竞争对手也全力以赴谋求赶在爱因斯坦之前完成广义相对论。然而,这些最终都没有阻碍爱因斯坦于1915年再次登上科学的巅峰。
从1915年再回溯10年,即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指出对于以不同速度匀速运动的观察者来说,时间与空间都是相对的。到了1915年,他尝试通过将重力设想成他所说的“时-空”结构当中一条纤维的弯曲,将上述理论普遍化。
那段时间爱因斯坦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与Mileva Maric的婚姻行将崩溃。Mileva带着他们的两个儿子离开柏林搬到苏黎士。大儿子Hans Albert,11岁;小儿子Eduard,5岁。与此同时,一战带来的食物短缺加剧了爱因斯坦的胃病,他的堂姐,也就是最终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Elsa Einstein一直陪在身边照顾他。
小家伙Hans Albert,小名Adu,在那年4月初写给父亲的两封信上,请求爸爸到苏黎士跟自己和弟弟Eduard,小名Tete,一起过春假。
亲爱的爸爸,
你能想象么,Tete告诉我,他已经能做乘法跟除法了,而我也能做几何了。妈妈会给我布置作业,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册子。但我想还是跟你一起做题比较好。你最近为什么没给我们写信?我在想,要是复活节你能来我们这儿,我跟Tete就又有爸爸了。
爱你的,Adu!
亲爱的爸爸,
今天我们对彼此说了自己做的梦。Tete突然说:“我梦见爸爸来了!”我也觉得,“你要是跟我们一起那就太棒了。”我已经能叮叮当当地弹钢琴了,而且比以前弹得棒多了。不久之前我弹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还有几首小奏鸣曲。总之,我也能跟你一块儿弹琴了。就要考试了,不过复活节也要一块儿来了。上个复活节,我们是自个儿过的,我们这次还得自个儿过么?要是你能写信告诉我们你会来,这肯定会是我们最棒的复活节礼物!现在我们过得还挺好的,但是你知道的,万一有天妈妈病了,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们身边可能就只剩下保姆了。因为这个,你最好还是跟我们在一起。
爱你的,Adu
战争让爱因斯坦根本无法探望他们,但是他在回复明信片的时候还是答应Hans Albert,7月会带上他去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远足。
然而两个大人之间的争端却在升级。爱因斯坦和Mileva的信件里充斥了为怎样花钱以及如何选择度假时间的争吵。6月底,Hans Albert给爸爸来了一个简短的明信片,回复爸爸他可以跟爸爸度假的时间。
亲爱的爸爸,
你应该跟妈妈商量一下这些事情,因为我一个人做不了主。但要是你对妈妈不够好,我也不想跟你一起去了。
要是待在家里的话我们也有不错的计划,要放弃这些计划我也很舍不得。我们会在7月初过去,并且待到整个假期结束。
爱你的,A.Einstein
看看签名就知道这封信有多冷淡了。Hans Albert不再用爸爸对他的昵称Adu签名了,而是仿照他爸爸在正式信件上的签名,写下A.Einstein。
爱因斯坦十分肯定是Mileva指使孩子写这些信的,而且不光是这封要他别去夏日远足的信,还有那些曾经让他产生负罪感的悲伤的信件。因此,他决定与自己的新欢Elsa共度假期。他在1915年7月的一封写给朋友Heinrich
Zangger的信里对此作出解释,Zangger是苏黎士的一位医学教授,当时一直试图在爱因斯坦夫妇中间做调停人。
亲爱的Zangger老友,
因为我妻子的干系,我的乖孩子几年来跟我日益疏远。她生性喜欢报复,但她又是如此狡猾,外人,特别是男人,总是被她欺骗。要是你知道这些年来我跟她一起都经历了些什么,你一定会怪我怎么不拿出点勇气早点跟她分开。小Albert写给我的那些明信片即使不是她直接指使的,也是被她鼓动的。我给他写信,他从来都没回过。在这种情况下,要是我打定主意在7月去苏黎士的话,我压根不会看到我的孩子。因此,当我在Gottingen做广义相对论讲座的时候,在最后一分钟,我决定就待在Sellin,我的堂姐Elsa在那儿租了房子,跟她的孩子待在一起。
信中提及的Gottingen之行是爱因斯坦受数学物理学家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之邀去做讲座。爱因斯坦非常急切地要向希尔伯特解释相对论的所有细节,后来证明这么做可能过分急切了一点。这次访问非常成功,欣喜若狂的他告诉Zannger说:“我能说服希尔伯特相信广义相对论。”
除了生活上的诸多动荡,爱因斯坦在学术上的隐忧也渐露端倪。他试图找到一组能够准确描述其新引力概念的方程式,用于解释物体如何在空间中运动,而空间又如何被物体扭曲。1915年夏末,他意识到他在过去三年所做的数学尝试是有瑕疵的。与此同时,竞争的压力也日益增大,爱因斯坦吃惊地发现,希尔伯特根据从他的讲座所学,正加快速度以求赶在爱因斯坦之前推导出正确的方程式!
这是一个无比复杂的项目。单就物理学而言,爱因斯坦显然强过希尔伯特,但在数学领域,希尔伯特显然更胜一筹。
10月,爱因斯坦陷入近乎癫狂的忙碌状态,重拾之前用过的一个数学方法,沉迷于方程式、证明、修正和更新,试图赶出要在柏林普鲁士科学院进行的讲座的讲义,该讲座连续四周在星期四举行———即使这个时候他还要努力跟自己的儿子修好。
普鲁士科学院的第一堂讲座安排在1915年11月4日,爱因斯坦解释了他的新做法,并且坦承自己尚未找到精确的数学公式。就在讲座结束的当天下午,爱因斯坦给Hans Albert写了一封让人心酸的信。
我要尽量争取每年都有一个月跟你们在一起,这样你们就有爸爸在身边好好爱你们。你们会学到天下只有我才能教给你们的一堆好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爸爸通过勤勉工作所得,它们不仅仅对于陌生人,对于我的儿子更是价值巨大。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面,我完成了有生以来最棒的一篇论文。等你们长大了,我就会跟你们好好说说它……我埋首工作,以至于常常忘了吃午饭。
爱因斯坦在疯狂修订他的公式之余,也不忘跟他的竞争对手希尔伯特“刀光剑影”一番。他把11月4号的讲座讲义给了希尔伯特一份。“我想知道你会不会喜欢这个新的解。”字里行间透着防守的味道。
接下来的星期四,11月11日,爱因斯坦提交第二篇论文,虽然他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程式,但他感觉自己正在接近成功的终点。他同样把这篇论文发给希尔伯特。“如果我现在的修订是合理的(这些修订没有对方程式作出改动),那么引力在物质形成的过程中肯定起了重大作用。”爱因斯坦又写道,“我的好奇干扰了我的工作。”
希尔伯特第二天的回复一定把爱因斯坦吓坏了,希尔伯特说他差不多可以为爱因斯坦的大问题提出一个解,他本打算有了更多进展再跟爱因斯坦讨论,“但是既然你这么感兴趣,我会在下周二非常详尽地解释我的理论。”他确实邀请爱因斯坦在那一天,也是11月16日,前往
Gottingen,说他将非常乐意聆听爱因斯坦的讲座。在信的末尾签名之后,希尔伯特大概觉得有必要加一点令人不安而又引人入胜的附言,于是写道,“就我对您的新论文的理解,你提出的解跟我的截然不同。”
11月15号,星期一,爱因斯坦在这天写了4封信———很显然,他所承受的压力开始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他在写给汉斯·阿尔伯特的信中说,他想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去瑞士探望他。
他也给已成陌路的妻子写了一封信,感谢她没有“破坏我和孩子们的关系”。在致他们夫妇共同的朋友Zangger的信中,他写道:“我已经把重力理论作了修订并且发现早先的论据有缺陷……我会很乐意在年底去瑞士一趟,只为看看我亲爱的儿子。”
最后,他给希尔伯特回信,婉拒在第二天前往Gottingen做讲座的邀请。信中爱因斯坦丝毫没有掩饰他的焦虑:“您的分析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您在信中给出的提示唤起了强烈的期待。然而我现在实在不能前往Gottingen……我筋疲力尽,而且一直受到胃疼折磨……如有可能,请给我一份关于您的研究的清样,以解我求知之欲。”
11月18号,爱因斯坦收到了希尔伯特的新论文。当发现论文与自己的版本极为相似,爱因斯坦非常沮丧。他的回复非常简短,并且明确坚称自己的成果更早出现。
第二天,希尔伯特友善而大度地回复了爱因斯坦,丝毫没有为自己争先的意思。然而,就在一天后,希尔伯特向一份科学期刊投送了他自己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式。他的论文标题毫不谦逊,叫做“物理学基础”。
11月25号,爱因斯坦在普鲁士科学院的第四次讲座堪称高潮,题目是“引力场方程式”,其中包括为他的广义相对论划上句号的正确方程式。尽管这比希尔伯特寄出论文的时间晚了几天,但爱因斯坦的版本更完整,并且其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他自己的。
该理论是历史上最具想象力,也是对人类对宇宙概念最具有戏剧性的修订。20世纪另一位物理学巨匠Max Born,把广义相对论称作“人类探索自然的最伟大功绩,哲学洞察、物理学直觉与数学技巧的最惊人融合”。
因为爱因斯坦仍没能挽回大儿子Hans Albert的心,这让他的这一巨大成功显得美中不足。这孩子跟一个朋友说他想用整个圣诞假期跟爸爸远足,而在写给爸爸的信里却表达了截然相反的意思。
亲爱的爸爸,
我会在新年期间过来,也就是12月31日到1月2日。我可不想待得太久,因为圣诞节还是在家过最好。另外,我有了一副滑雪板,我想跟我的同事学学怎么使用。这套滑雪用具大约70法郎,在你也要为此出钱的前提下妈妈才给我买的。我把它当圣诞节礼物了。
爱你的,Adu
爱因斯坦通知他的儿子这次旅行取消了。“你字里行间的不客气让我非常难过。”在他完成关于广义相对论的最后一次讲座之后,又过了几天,他再次写信给Hans Albert,“我以为我的到来能让你高兴,现在我觉得坐2小时又20分钟的火车真是一个错误。”
还有给滑雪板付钱的问题,爱因斯坦也很不高兴。他回信说他给Hans Albert的礼物将是现金。“我认为价值70法郎的奢侈礼物跟我们目前的环境可不相配。”他特别在这句下面加了横线。
1915是广义相对论“竣工”的一年,爱因斯坦对告别1915年有些百感交集。他把这写进了给Zangger的信里。
亲爱的Zangger老友,
我刚刚收到我的阿尔伯特的邮件,这真让我忧心。从现在开始,与其痛苦地再次失望,还不如做长途旅行。这孩子的灵魂被系统化地毒害了,以至于他确信不相信我了。在这些情况下,尝试任何解决办法对这孩子来说都算是间接的伤害。来吧,亲爱的老朋友,唱起你熟悉的老歌,好让我在我的角落里能继续静静地旋转下去。
最近,我跟我的同行也有令人好奇的经历。所有人都想在我的发现上找漏洞或者驳倒这一切,只有一个人,他(希尔伯特)认可了我的发现,在我激发了他以后,他试图在他所能探寻的范围内来分一杯羹。他非常努力,直抵理论的要旨。
衷心的祝愿,爱你的,爱因斯坦
1915年冬天,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公寓度过了圣诞节。那个早上,他拿出了Hans Albert寄给他的几幅画,写明信片告诉孩子,这些作品让他感到十分高兴。他承诺会去过复活节。让爱因斯坦高兴的是,他的儿子喜欢弹钢琴,“也许你有时可以和着小提琴练习。这样的话,复活节我们团聚的时候就可以合奏了。”
值得庆幸的是,事情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当希尔伯特的论文最终发表,他明确而慷慨地坚持说广义相对论的成就属于爱因斯坦。他们二人不久又开始彼此登门造访。
爱因斯坦跟家庭的境况也得以改善,尽管还是时好时坏。正如之前承诺的那样,爱因斯坦在接下来的复活节前往苏黎士探望他的孩子。他们很高兴见到他。他也为Mileva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而写了感谢信。
看到孩子们身体健康,我非常感激。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好极了。我知道这一切很大部分都归功于你对他们的照料。他们自发地来看我,真是可爱。
之后,爱因斯坦单独带上Hans Albert,正如这孩子所期望的那样,到山间一个能望到Lucerne湖的度假胜地作了远足。在发给他的堂姐,也是未来妻子的明信片里,爱因斯坦这么描述他的欢乐。
我亲爱的Elsa,
昨天我带孩子去远足了,跟他一起我感到特别高兴。他善良、相信别人,好学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而且富有智慧。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
吻你,爱你的
阿尔伯特
然后,爱因斯坦的1915年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