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首页 信息目录 全部商家 帮助中心 犹太影视   犹太论坛
犹太信息 犹太历史 犹太名人 犹太商业 犹太教 犹太评论 圣经 犹太智慧 犹太科技 中东问题 以色列
  热门商家搜索:电脑 笔记本 二手车 房产 招聘 手机 MP3 数码相机 交友
   爱因斯坦20世纪的科学巨人       
爱因斯坦20世纪的科学巨人
[ 作者:张 芸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14    责任编辑:admin ]
    今年是国际物理库,是相对论发表100周年,也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100年前,1905年,当时默默无闻的爱因斯坦发表了5篇论文,所覆盖的3个领域分别是光电效应、布朗运动和狭义相对论。这些文章虽然主题不同,但都是各自领域的奠基工作。2004年6月10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第58次会议,发起了“物理照耀世界”的倡议,并通过了把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的决定。

    20世纪物理学的世纪。没有现代物理学,就没有今日的许多高科技产品,也没有今日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然而,20世纪后期以来,物理学的地位开始下降。2005国际物理年,就是为了让世人直面物理学眼前的危机,唤起社会对物理再度重视。“寻找第一个爱因斯坦”,正是“国际物理年”的最大主题。

    为配合这一主题,本刊特推出一组文章,对爱因斯坦、“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叶企孙,以及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赵忠尧的生平及贡献做了详细介绍,希望能为唤起世人对物理学的重视尽一份微薄之力。
                                                                                --编者 

                                                             

    1914年3月29日,35岁的爱因斯坦接受了普鲁士科学院提供的研究职位,只身提着他的一只不大的行李箱和一个小提琴盒,在柏林动物园站下车。站台上没有欢迎他的记者和人群,今天连当初是谁到车站迎接的他都无从考证了。而几年以后,爱因斯坦每到一处讲学,总是被采访的记者和欢迎的人群簇拥着,他的一言一行都被记者们记录下来,登在报上,广为传播。1933年1月,希特勒大选获胜,上台后不久便开始施行残酷迫害犹太人的政策,爱因斯坦以清醒的政治头脑对时局做出了正确的判断。3月10日,他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3月28日,他在返欧途中的轮船上,宣布退出德国科学院,就此离开了他生活了19年的柏林。就在爱因斯坦宣布退出德国科学院之后的第3天,希特勒政权将4月1日宣布为"抵制犹太人日"。1934年,在欧洲法西斯日益猖獗的政治形势下,爱因斯坦永远告别了欧洲大陆,移居美国。

    有人说"理解爱因斯坦就意味着理解20世纪"。这句话所指的不仅仅是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他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在科学史上的意义和对人类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只有牛顿、开普勒这样的科学家可与之相提并论;这句话同时也是对爱因斯坦这位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的崇高评价。今年是国际物理年,是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00周年,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又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从多方面接近和了解爱因斯坦,纪念这位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20世纪的伟人。

    犹太神童

    1879年3月14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家庭。出生时,他的头部形状接近方形,母亲以为生了个畸形儿,很是担忧,几个月后他的头部慢慢变得正常了。爱因斯坦家境殷实,父亲和兄弟们一起开办了一家电器厂,生产照明器材等电器材料。1880年,举家迁到慕尼黑。当时的慕尼黑有几千个犹太家庭,以爱因斯坦为姓氏的就有一百多家。犹太人有助贫的传统,爱因斯坦家为一位来自波兰的犹太医学院学生免费提供膳食,小爱因斯坦常常向这位学生提各种问题。那时爱因斯坦喜欢数学和物理,叔父送给他的几何书让他爱不释手。不久这位大学生也不能解答他的问题了。少年爱因斯坦课余时间喜欢到父亲的工厂里去玩儿,有些工程师探讨了几天都没法解决的问题,他花上半个小时就能找到办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城市刚刚开始实行电气照明,爱因斯坦父亲的工厂曾经为慕尼黑啤酒节提供电气照明,获得慕尼黑各界的好评。后来,他们参加了一个项目的招标--为慕尼黑全城的街道提供照明,由于竞争失利,老爱因斯坦的工厂从此一蹶不振,他们在德国的业务进行不下去了,只得将工厂迁到意大利北部地区。而爱因斯坦当时正在上中学,家里让他留在慕尼黑读完中学,然后回到意大利与家人团聚。

    世纪末的慕尼黑,反犹主义思潮和军国主义思潮在德国市民中愈演愈烈,对于老师和同学流露出的反犹言论,爱因斯坦非常反感,经常反唇相讥。15岁那年爱因斯坦与一位教师发生争执,教师让爱因斯坦离开课堂,爱因斯坦跟他说,我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这位教师说:"你只要在教室里,就影响了我的威信。"这次冲撞之后,爱因斯坦没等毕业就离开了德国。1894年爱因斯坦在家里住了大约半年,一位富有的瑞士亲戚建议他的父母,让爱因斯坦去瑞士的苏黎世上高等工业大学,他向校长推荐说,爱因斯坦是个神童。16岁的爱因斯坦通过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系的考试,但是他的通识教育尚有欠缺。校长认为,就是神童也必须通过中学结业考试,才能上大学。爱因斯坦在苏黎世附近的一个中学补习了一年,1896年通过中学结业考试,进入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补习的这一年让爱因斯坦感受到了德国教育和瑞士教育的巨大差异:德国注重训练孩子们服从各种权威,不少德国同学受到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焦急盼望着毕业,好入伍当兵;而瑞士的教育则更人性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大学四年里,爱因斯坦学习勤奋,但并不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校的课程上。当时的物理学主要以实验物理为主,理论物理不为人重视。他阅读了大量哲学书籍,还把不少时间花在演奏小提琴上。爱因斯坦的数学教授闵可夫斯基甚至认为他是只懒虫,而偏偏是爱因斯坦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时间和空间问题,这让他着实惊讶了一番。

    在大学里,爱因斯坦遇上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米列娃。米列娃比爱因斯坦大近4岁,爱因斯坦的父母极力反对他们的关系,母亲说:"等你30岁时,她已经成一个老妖怪了。"1896年,父亲为爱因斯坦解除了德国国籍,他成了无国籍的人。直到1901年,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获得了瑞士国籍。

    发表相对论时他是专利局的技术员

    毕业后,爱因斯坦的几个同学都在大学里找到了教授助理的职位。爱因斯坦给德国、意大利的许多大学写了求职信,却没有结果。生性乐观的爱因斯坦安慰女友米列娃说,"总有一天他们会因为收到过我的求职信而感到荣耀"。爱因斯坦没能得到教授助理的职位并不奇怪,他是一个对权威颇为不敬的人,如果他发现权威在工作中的漏洞,他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当时的德国大学有着不成文的排斥犹太人的倾向。毕业后的头几年是爱因斯坦最艰难的几年,他到处碰壁,甚至会因为得到一个替别人代课两个月的差事而欢天喜地。爱因斯坦一辈子也没有当过教授助理,因为几年之后,欧洲的几所著名大学争相聘请他做理论物理学教授。成名后的爱因斯坦非常注意提携那些有才华的、处境窘迫的年轻人,流亡美国时,他尽一切可能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逃亡的犹太学者,这很可能与他早年的这段经历有关。



在专利局

    1902年,爱因斯坦的生活总算出现了转机,他的大学同学格罗斯曼的父亲将他举荐给伯尔尼专利局的局长。爱因斯坦很感激这位同学,将自己的博士论文献给了他。经过专利局局长亲自面试后,爱因斯坦告诉米列娃,他一定能够得到这份工作。1902年6月,爱因斯坦作为专利局的三级技术员,高高兴兴地上任了。年底,米列娃也来到伯尔尼。爱因斯坦的父母一再阻挠他们结合,米列娃担心爱因斯坦会另有想法,爱因斯坦安慰她:"别担心,他们两个人全身的固执加起来还比不上我一个小指头上的固执。"1902年,爱因斯坦的父亲在去世前同意了这门婚事。1903年初,他们举办了婚礼。在美国的普林斯顿,晚年的爱因斯坦回忆起这段婚姻时,认为他当初更多地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与米列娃结婚的。

    1905,奇迹之年

    1905年是爱因斯坦的奇迹之年。这一年里,爱因斯坦发表了5篇革命性的论文和21篇书评。5篇论文都发在《物理学年鉴》上,该杂志收到稿件时,都要在来稿上盖上收稿日期的印章。根据《物理学年鉴》的收稿章,爱因斯坦3月18号投递了《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一文。此文阐明了有关"光量子"的一种设想:即光不是一种波现象,而是由光量子组成的。后来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这一设想。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对马克斯·普朗克以同一个题目在五年前发表的论文中的观点进行了商榷。1900年普朗克为了解决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问题,提出了辐射的量子理论,即光辐射必须以量子形式进行。为了结束一项持续了5年的工作,1900年普朗克首次"出于绝望"尝试使用了量子概念,但是他就此止步了,而没有意识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辐射法则中的自然常量h只有用量子理论才能够加以解释。只有在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理论之后,人们才真正接受光可以以光量子的形式存在。爱因斯坦在量子理论方面比普朗克前进了一大步。在5月11日的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中,爱因斯坦证明了原子的物质结构。悬浮在液体中的粒子会发生振动。爱因斯坦计算出,粒子越小,则振幅就越大。在6月份的论文《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中他创建了狭义相对论,人类时空观以及哲学上许多观念由此发生了彻底改变。在9月27日的论文中,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公式E=mc2。这个质量能量等效原理的公式是后来用铀元素制造原子弹的理论依据。爱因斯坦以1905年发表的这5篇论文,深刻而全面地改写了整个物理学的基础概念,为新物理学创建了坚实的基础,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同时决定了今后几十年物理学的发展方向。



柏林的物理学家们,左二为爱因斯坦,其中5位是诺贝尔奖得主

    在科学史上,以几篇论文给科学、给整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带来如此巨大震动的人物,只有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对科学的主要贡献是狭义相对论、光量子理论、广义相对论、宇宙论和统一场论。

    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时还在专利局上班,1906年他被提升为二级技术员。他的革命性的理论物理研究工作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当年对他进行面试的专利局局长对这位属下的工作极为满意,对爱因斯坦很宽容,甚至默许他上班时忙点自己的事情。1908年爱因斯坦开始在伯尔尼大学授课,但按照瑞士高校体制,讲座教授没有薪酬,大学只根据上课学生的数量付给讲课费。第一个学期,选爱因斯坦课的学生仅有3名,他只好继续在专利局上班。1909年,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认识到爱因斯坦理论的重要性,专门为他设置了一个理论物理学副教授的职位,至此,爱因斯坦才真正进入学术界安身立命。当时的学术界只有几个年轻的科学家认识他。1909年9月,爱因斯坦首次参加大型学术会议--德国自然科学家和医师大会。这个会议从1822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来自自然科学界和医学界的学者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学科的最新发展。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家小组会上讲解了他的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

    1911年,布拉格大学聘请爱因斯坦担任理论物理学教授。他与米列娃在布拉格一起生活了一年多,直到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以物理学教授的身份把爱因斯坦重新聘请回来。这时,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在普朗克的建议下,决定为爱因斯坦设置一个理论物理的研究职位,他们认为爱因斯坦的最佳位置在柏林。普鲁士科学院是普鲁士王国政府设置的最高科研机构,在科研问题上,科学家们享有绝对自由。入选普鲁士科学院是德国科学家的莫大荣誉和毕生努力的目标,但只有极少数人在一把年纪的时候才能够实现这一梦想。当时的柏林大学校长普朗克认为,德国如果得到爱因斯坦,就意味着赢得了现代物理学研究的最前沿地位。为了将爱因斯坦请入普鲁士科学院,1914年3月,普朗克专程前往苏黎世,向他提供了一份待遇优厚的清单:爱因斯坦只须每周三参加物理学会的研讨会,每14天参加一次物理学会的全体会议;专门为爱因斯坦在科学院设置的研究职位没有教学任务,但如果爱因斯坦乐意去大学讲课,他也有在大学授课的权利。一般的科学院成员只是一个荣誉,每年领取荣誉薪酬,院士们必须在大学里从事教学工作。爱因斯坦则例外,科学院给他12000马克的年薪和900马克的荣誉薪酬。以普朗克为常任秘书长的普鲁士科学院对这位年轻科学家的前景分外看好。爱因斯坦曾经就此开玩笑说:"柏林的先生们把我当成了一只很会下蛋的王牌母鸡,但我并不清楚,我还能不能下蛋。"听了普朗克的建议后,爱因斯坦要求给他24小时考虑一下。爱因斯坦很清楚当时的德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地位,他知道如果在柏林找到一个同事圈子,大家在一起共同探讨科研问题,对他有多么重要。面对这样优厚的条件,他踌躇的原因是,他不喜欢柏林这个城市的政治氛围,他认为柏林是一个"刺刀比书本多"的城市。经过权衡,爱因斯坦还是选择了柏林,但要求保留瑞士国籍。

    从1907年起,爱因斯坦致力于将狭义相对论拓展为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是狭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相结合的成果。爱因斯坦在研究中走了许多弯路,有一段时间,不得不停下来。自1912年起,他集中精力解决广义相对论的问题,历经了许多曲折之后,最终在1915年10月解决了引力场的问题。爱因斯坦自己估计,如果他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未来50年之内,没有人能解决。爱因斯坦进行了引力红移、水星近日点以及光线受引力场折射等计算。战争尚未结束,爱因斯坦的新理论就从柏林传到了伦敦,伦敦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们开始着手验证爱因斯坦的新理论。1919年停战后,英国的天文学家利用发生在非洲的日全食,观测到光的偏移,验证了爱因斯坦的有关引力场的观点,证实了爱因斯坦在理论上的计算。这一结果出来后,英国的一些重要报纸发出提问:"爱因斯坦打败了牛顿吗?"

    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奖并没有颁发给他创建的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而是颁发给他对光电作用的研究。这一评奖结果也可以看出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做出决定时以稳妥为本,并且较为注重实验物理,对相对论这一当时还存在一定争议的理论物理上的突破,则避而不论。圈子内的朋友们已经得到准确的消息,他是该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希望他留在欧洲,等着领奖。但爱因斯坦仍然按计划去日本讲学,诺贝尔奖的授奖通知发给他时,他正在去日本的客轮上。爱因斯坦夫人抱怨道:"既然你不能当一个普通人,为什么也不肯当一名普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呢?"

    淡漠名利的爱因斯坦,常常对社会公众对相对论的热烈反应表示惊讶。公众们对他的热情,给他的喝彩声让他感到不自在:"我总觉得我是个大骗子,给公众一些他们并不了解的东西,却骗得他们的欢呼声。"在美国,卓别林曾对爱因斯坦说:"人群向我欢呼,是因为他们完全理解我,而人们向你欢呼,是因为他们完全不理解你。"

    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理论是一种过渡性理论,晚年一直致力于统一场论的研究。而对哥本哈根学派的波尔、海森堡、薛定谔在量子理论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爱因斯坦表现出了很大的怀疑。爱因斯坦对新理论的保守和怀疑态度使得一些朋友对他不满。一位朋友说:"爱因斯坦,我为你感到羞愧。你现在对待量子理论就像当年那些反对相对论的人对待你一样。"其实,这样的指责是不对的,爱因斯坦还是认识到了年轻的同事们研究的价值,尽管他在很多地方无法赞同他们的论点。1931年爱因斯坦推荐海森堡为诺贝尔物理奖候选人,海森堡1932年得到该奖。

    1905年至1925年,整整20年间,爱因斯坦是理论物理研究的最前沿人物。1925年后,爱因斯坦渐渐由德国物理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变为物理学最新发展的旁观者。

    爱因斯坦是个泛神论者,他不认为存在着一个人格化的神,但拥有完美结构的宇宙,又似乎是出于神的安排。"上帝是难以捉摸的,但他没有恶意。"这是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课时留下的句子,如今镌刻在数学系楼的门楣上。

    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20世纪的科学和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科学家是否关心政治,他们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政治漩涡之中。而在政治变幻的时代,一个科学家的立场、观点体现着他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以及他对社会和政治的思考是否成熟。爱因斯坦在瑞士期间,从未对政治发表过任何言论。在他看来,瑞士有着运转正常的民主政体,有着政治上十分成熟的国民。而德国的政治状况与瑞士完全不同,德国人经过训练式的学校教育之后,在心理上依赖强权,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学者可以是非常出色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但在政治上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形成自己的观点。到了德国之后,具有强烈政治责任感的爱因斯坦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之中,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德国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他的这一政治态度使他成为德国科学家中的另类。



1932年12月在德国客轮上

    爱因斯坦来到柏林几个月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议会很快批准了战争贷款,德皇威廉二世于1914年8月3日颁布了战争总动员令。普法战争胜利后,德国人民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生活了几十年,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战争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普鲁士政府军国主义宣传的叫嚣蛊惑下,德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不少人认为战争将使他们经历一个伟大的时代,因而欢呼着战争的爆发。德国的93名学者,其中有15名自然科学家,包括普朗克和伦琴在内,联合在《告文明世界书》上签名,表示支持军国主义者发动的这场战争,这一举动给德国学者的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爱因斯坦对战争极度憎恶,看着街上那些在欢呼的人群中迈着整齐步伐的士兵,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蔑视:"这些随着军乐行走的人大概没长脑子,因为这种行动只要有骨髓和肌肉就足够了。"爱因斯坦针锋相对地发起了一个反战签名活动。爱因斯坦的举动,遭到了同事们的抵触。在一片战争的叫嚣声中,他显得十分孤立。他的反战声明《告欧洲人书》只获得了屈指可数的几个签名。

    一战期间,爱因斯坦的精力主要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广交欧洲其他国家的反战人士,建立反战同盟等组织。1916年,他利用返回瑞士探望妻儿之际,与著名反战人士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会晤,将一次私人的旅行纳入他的政治活动范围。同时,他又以极度的专注继续进行科学研究,1915年,在狭义相对论发表10年之后,完成了有关广义相对论的论文。
 
    大战结束后,德国处于政局不稳、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的状况之中,德国人民对协约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充满仇恨,社会上煽动复仇和报复的声音最易获得听众。在德国普遍不景气的社会状态中,德国的科学界可谓一枝独秀,其中爱因斯坦的作用是积极而重大的。爱因斯坦认为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个欧洲国家应当和解,因为仇恨和报复只能带来更多的不幸。战后,欧洲许多国家邀请爱因斯坦去讲学,爱因斯坦在布拉格、维也纳、伦敦、纽约、巴黎等地的讲学,受到各国各界的热烈欢迎。一战后,法德两国关系对立,民众之间互相仇视,但爱因斯坦还是受邀去了法国。爱因斯坦在巴黎时,法国的报纸特别强调了爱因斯坦在战争中的反战态度,爱因斯坦在法国接受采访时指出,德国战前的军国主义教育对战争的爆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爱因斯坦受到法国社会各界的欢迎,但许多德国人包括爱因斯坦的一些同事却不能理解他的行为。爱因斯坦为和解付出的努力受到了有识之士的肯定,德国驻法国、英国的大使在工作报告中都指出,爱因斯坦在国外讲演的文化意义并不亚于其科学方面的意义。

    纳粹统治期间,被普鲁士科学院开除

    二三十年代的德国反犹气息浓厚,纳粹甚至要区别出"德国物理学"和"犹太物理学"。以日常经验常识无法理解的相对论被纳粹攻击为"犹太人的骗局"。 一战结束后,当时的德国外长被社会认为是倾向法国的投降派而被德国军官暗杀。爱因斯坦的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他一度想离开德国。这时,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给爱因斯坦提供了教授职位。

    普朗克对爱因斯坦留在普鲁士的意义十分清楚,他是爱因斯坦的朋友,是他当年坚持把爱因斯坦请到柏林,也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再挽留爱因斯坦。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政治上普朗克都倾向于保守。两人的学术观点不同,政治倾向也相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好朋友。他们认为彼此都是正直的人,都以自己的准则行事。普朗克75岁生日时,希特勒向他表示祝贺并且会见了他。普朗克利用这个机会向他阐明,德国不能失去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一批卓越的犹太科学家。希特勒对此不予理会。随着一大批犹太裔科学家和持不同政见的文化界人士离开德国,不少欧洲人士认为,德国已经成为文化上的第五流国家。1933年3月28日,爱因斯坦宣布退出德国科学院。4月初,普鲁士科学院在普朗克不在场的情况下开除了爱因斯坦。对此普朗克感到,这将是德国科学院历史上无可更改的污点。在有关记录中,普朗克充分肯定了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划时代的贡献和意义,但同时又指出,爱因斯坦在美国的一系列反对德国政府的言论违背了有关科学院成员必须忠诚于国家的义务。普朗克的态度代表了德国当时大多数学者的立场:在纳粹势力尚未成气候时,不屑于与之争论;而纳粹获得政权,占据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后,则觉得力不从心,只能听之任之。



与托马斯·曼 1938年摄于普林斯顿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3月10日在美国讲学的爱因斯坦发表了不回德国的声明:"只要我还能有所选择,我就只想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公民拥有自由、宽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权利。公民自由意味着人们有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其政治信念的自由;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一种信念。这些条件目前在德国都不存在。那些对国际谅解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正在那里受到迫害,其中有一些是一流的艺术家。"此后,这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动员有关国家对纳粹德国发动战争,趁德国法西斯羽翼未丰之时将其消灭。这使爱因斯坦又遭到和平主义阵营的不解。

    在致罗斯福的信上签名是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在20世纪,一个国家科技力量的发展程度往往意味着该国的军事实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犹太裔化学家哈伯在当时原料短缺的情况下,用德军在比利时化工仓库收缴的大量化学材料研制出毒气弹。当别人对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提出异议时,他回答说:如果用了这种武器能够早日结束战争,那么这将是最大的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然而正是这种毒气弹延长了战争,如果德军没有这类化学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会早些结束。1939年,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带来消息,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已经成功地完成了核裂变,这使爱因斯坦的质能理论由设想变为现实。西拉德推测,如果德军占领了比利时,必然会控制比利时在非洲的铀矿。而如果德国研制出了原子弹,那么德国人很可能赢得战争。这一消息使爱因斯坦极为不安,他认为,如果希特勒首先拥有了原子弹,人类将遭受巨大荼毒,爱因斯坦认为,美国有必要加强核裂变研究。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进行核能量方面的研究,不能让德国人在这一研究领域领先--这便是曼哈顿计划产生的契机。

    1945年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爆炸。当爱因斯坦在收音机里听到这一消息时,长叹一声:"噢,惨透了!"

    1948年爱因斯坦接受了美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他说:"如果我知道,德国人当时并没有造出原子弹的可能,我绝不会为制造原子弹做任何事情。在致罗斯福总统的那封建议制造原子弹的信上签下我的名字,是我一生犯下的最大错误。"1953年,在给一位日本友人的信中,爱因斯坦对自己的政治态度和作用做出如下申述:"我是一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但不是一位绝对的和平主义者,就是说,我坚决反对随意使用暴力,但是在面对以灭绝生命为目的的敌人时,我会做出例外的决定。我一再谴责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不管怎么说,我无力制止那个不幸的决定,我对事情的进展无法负责,就如同我不能为日本人在朝鲜和中国的所作所为负责一样。我也从来没说过,我会赞同对德国使用原子弹。但我认为,我们应当避免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成为惟一拥有这种武器的国家--这在当时是真正的危险。"爱因斯坦的这段话,说明了两层意思:一是表明了科学家的无奈,即便是那些最有头脑的科学家,也无法决定如何使用他们的研究结果。另外他认为,原子弹应该更多地起到战略上的作用,而不应当直接用于战争。1945年,爱因斯坦也曾第二次致信罗斯福总统,请求不要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但这封信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或许罗斯福没有读到。从当时在押的德国物理学家的反应来看,德国根本没有研究原子弹,也没有将核能量用于发展武器--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研究和制造原子弹的能力,而是因为纳粹没有要求他们进行这类研究。纳粹对科学界的新发展总是表现出不信任。

    20世纪的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拒绝希特勒政权的拉拢和诱惑,从瑞士流亡到美国,在普林斯顿成了爱因斯坦的邻居。他们的交往很多,托马斯·曼和他的哥哥亨利希·曼都是爱因斯坦眼中的少数真正的具有政治思考能力的德国人。托马斯·曼一再惊讶于爱因斯坦的"儿童般的纯净的圆眼睛"和他的明确坚定的政治观点。他们曾经一同为盟军的电台,比如为英国广播公司制作宣传抗击法西斯的节目。

    二战结束后,爱因斯坦拒绝与德国的官方机构发生任何联系,因为德国是一个"谋杀了我的犹太同胞"的国家。他认为德国人民在杀害犹太人、发动战争上,集体有罪;而德国人,包括德国的科学家,并没有认真地肃清造成这一切不幸的国家民族主义思想。德国科学家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成了爱因斯坦战后对他们进行评价的惟一标准。当巴伐利亚州科学院、德国的马普协会聘请爱因斯坦担任外籍成员时,爱因斯坦一概拒绝。一些旧友也写信给他,请求他接受一些德国科研机构的邀请,他在答复这些昔日的同事时,虽然口气较为客气一些,但也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他也拒绝德国出版他的著作。直到晚年,爱因斯坦也不能接受德国、原谅德国。

    不完满的婚姻

    1914年4月底,爱因斯坦到柏林一个多月之后,他的妻儿来到他的身边。与在布拉格时期的生活一样,米列娃拘谨自卑,拒绝认识新朋友,也无法融入新的环境。米列娃性格抑郁,随着爱因斯坦的名声和地位日益提高,她惟恐失去爱因斯坦,变得更加神经质。米列娃对爱因斯坦的同事和朋友们不友好的态度,致使两人经常吵架,他们持续了12年的婚姻已经难以维系。但造成这一局面的过错不仅仅在米列娃一方。在陌生的柏林,爱因斯坦总是让米列娃一人独处,当米列娃抱怨爱因斯坦对她关心不够时,他就认为米列娃"缺乏独立性"。两个月后,米列娃带着孩子离开柏林,爱因斯坦到火车站送走妻儿后,流着眼泪独自回到住处。他一生中只流过两次眼泪,另一次是1902年他父亲去世的时候。

    1915年圣诞节,爱因斯坦的母亲来到柏林探望他。母亲把爱因斯坦的表姐艾尔萨介绍给儿子,认为他们两人再合适不过:他们在大致相同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里长大,而且都有过失败的婚姻。爱因斯坦对母亲的建议不以为然,不愿意接受"指派的婚姻",他甚至不为母亲的眼泪所动,扬言说"我早就学会了对付女人的眼泪"。1919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正式离婚后,开始与艾尔萨和她的两个女儿一起在柏林生活。鉴于德国通货膨胀的状况,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后,将奖金转到瑞士,用这笔钱的利息支付米列娃及两个儿子的生活费用。

    爱因斯坦在与同事朋友的交往中,谈吐幽默诙谐,语言生动,深受大家的尊重和喜爱,但在家庭生活中却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艾尔萨原先的职业是演员,她生性开朗、乐观,追逐时尚,喜欢出风头、喜欢打扮。爱因斯坦却不修边幅。两人刚刚结婚时,爱因斯坦还勉强带着艾尔萨硬塞给他的梳子,偶尔梳一下头发。后来,他就对梳头不胜其烦,干脆让自己的头发蓬乱着。他还认为,没有必要穿着擦得锃亮的皮鞋,"因为那仅仅说明你擦过皮鞋"。他从不为自己的不加修饰感到难堪,有时身上发出异味他也不在乎,甚至在给朋友的信中还提上一笔:"你的脏乎乎的爱因斯坦从柏林问候你!"艾尔萨没法改变爱因斯坦,只能接受他。爱因斯坦工作起来,可以忘掉一切,一位朋友在爱因斯坦家里看到过这样的情景:爱因斯坦在艾尔萨的一再催促下,坐到餐桌旁,但他仍在不停地说话,每吃下一口饭,艾尔萨都要催促他两遍。



与艾尔萨及其女玛尔戈在一起 1929年

    爱因斯坦从仇视女人的叔本华那里接受了不少关于女人的偏见,例如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与女人相比,每个男人都是国王,因为他多少是自立的,不必总是等待着、纠缠着他人。而女人则要一直等着出现某个人,并让此人随意处置她,否则,她们就会垮掉。" 据友人回忆,有一次爱因斯坦对夫人大喊大叫,"你可以说'你',可以说'我',但请不要说'我们'"。爱因斯坦与第二任妻子艾尔萨的婚姻未必和谐,但却十分平静,这是因为艾尔萨让爱因斯坦过着他想过的生活。爱因斯坦的身边聚集了一些优雅的女性,艾尔萨只好远远地望着,甚至接受了爱因斯坦另有情人,为此她只能偷偷流泪。爱因斯坦和情人托妮经常在周末一起去听音乐会。每次托妮来时,艾尔萨就主动躲避开。1936年12月,艾尔萨在美国普林斯顿去世。

    爱因斯坦共有4个孩子。大女儿出世的时候,年轻的爱因斯坦的经济状况过于窘迫,只得把这个孩子送人抚养;大儿子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成为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动力学教授;二儿子爱德华自幼体弱多病,是最让爱因斯坦操心的孩子,后来因精神分裂住进了精神病院;爱因斯坦晚年时与一位夜总会的舞女还有一位私生女。为了让孩子能够在一个较为正常的家庭环境中生长,爱因斯坦也将这个女儿送给别人领养了。

    1955年初,爱因斯坦突发心脏病住进了普林斯顿医院。同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去世,享年76岁。因为值夜班的护士不懂德语,这位世纪天才在弥留之际留给人类的最后遗言成了永远的谜。

  新华社专电 英国《独立报》4日报道说,研究人员最近选取4名和爱因斯坦逝世时年龄相仿的男子作为参照对象,把爱因斯坦的大脑和他们的大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一些结构上的差异。

  科学家发现,除了脑细胞数量多于常人,爱因斯坦大脑组织某些部分相对较大。“爱因斯坦(大脑)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比较大,”研究人员说。他们还说,这些胶质细胞末端的神经组织数量也较多。有关爱因斯坦大脑及其参照对象的比较研究结果,将于本周内发表。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1955年去世,享年76岁。他的遗体被火化,但大脑被保存下来,用于科学研究。爱因斯坦大脑星形胶质细胞非同寻常的特点究竟有什么功效,目前尚不清楚。

  • 上一篇文章: 沙龙:犹太民族的雄鹰

  • 下一篇文章: 俄罗斯首富:我就是个犹太孤儿
  •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游客于2006-11-18 18:44:09发表评论说:  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命运沉浮
         今年6月19日,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礼堂,霍金发表“宇宙之起源”的演讲。这位当代的知识英雄坐在 
    轮椅上,接受数千听众的欢呼与膜拜,其受欢迎和景仰之程度,即使最走红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不过如此。 

      “‘霍金热’不由得让我们想起1922年中国人准备迎接爱因斯坦访华时的‘相对论热’。”在《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前言里,作者胡大年写道。 

      然而,爱因斯坦可没有霍金那样幸运。虽然中国学术界对爱因斯坦热情高涨,并为其来华讲学作了很多准备,爱因斯坦也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但最终,他仅仅是一个过路客,“北京如此之近,而予之宿愿,终不得偿”,因未能“亲眼目睹东亚文明的发源地”而怅怅不已。爱因斯坦更想不到的是,几十年后,他和他的理论会被中国人妖魔化,成为大批判的最好标靶。 

      《爱因斯坦在中国》是第一部论述中国接纳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历程的专著,分析了1917-1979年的60余年间,中国人表现出的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几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转变原因。对于爱因斯坦与中国这个话题,国内外已发表了很多文章,散见于各种书刊报纸,但最全面细致和深入的研究,非此莫属。 

      据作者考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初次在中国露面是在1917年。其时,距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已有12年之久,其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也已大功告成。但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可谓迅速,不几年间,相对论就被中国知识界无保留地接受(尽管,对大多数人而言,真正理解恐怕还谈不上),甚至连浪漫诗人徐志摩都写了旨在“引起非自然科学家的注意”的《安斯坦相对主义(物理界大革命)》一文,发表在1921年4月《改造》杂志的“相对论号”上,真可谓人人争说相对论。 

      作者认为,中国在科学上落后(因为没有“先入之见”)反而有助于相对论被中国人迅速而无异议地接受。作者的这一结论也许稍显奇怪,但应是符合逻辑与事实的。 

      关于爱因斯坦为何没能按计划到北京讲学的历史悬案,胡大年也给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即,爱因斯坦取消讲学计划,应归咎于双方的误解,而误解是因他与北京大学方面缺乏交流等原因造成的。另外,那时北京的政局极其不稳,在爱因斯坦到达上海的半年前,爆发了直奉战争,那之后的几个月内,北京政府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换了5次;北京大学则陷于财政危机,邀请爱因斯坦访华的蔡元培一直忙于向有关当局讨要拖欠的教员工资和其他经费。这种情况,爱因斯坦有所了解,由此产生疑虑。某种程度上,爱因斯坦与北京擦肩而过是偶然,但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导致的必然。 

      无论怎么说,在20世纪上半叶,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而此后,其形象则经历了由“正”变“负”,又由“负”变“正”的戏剧性变化。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向苏联“一边倒”,于是,苏联对爱因斯坦的批评也被照搬到了中国。1953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日丹诺夫的文章,文章称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不正确的、主观主义的解释”,是“马赫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的观点”。这种扣帽子式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批判成为此后若干年间的潮流与时尚。 

      文革期间,上述做法更是被“创造性地”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北京的“批判相对论学习班”在文章称,相对论是“地地道道的主观主义和诡辩论,也就是唯心主义的相对主义”。对光速不变原理,他们尤其看不顺眼,因为恒定的光速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终极社会,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力不可超越,西方科学是人类科学的极限”。在另一篇文章中,他们则说:“围绕相对论的争论,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学术讨论的范围,始终充满了两种宇宙观的搏斗,同政治斗争的联系极为密切。” 

      “与政治斗争的联系极为密切”,这句话倒是说出了事实。据胡大年认为,热衷于推动对爱因斯坦的批判的陈伯达其实是想利用这场批判运动,为他在与张春桥、姚文元的权力竞争中助一臂之力。值得铭记的是,对于这场批判运动,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科学家是相当抵制的。一次,陈伯达召见周培源,周坚定地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已被事实证明,批不倒。广义相对论在学术上有争议,可以讨论。”但是,陈还是不愿罢手。 

      张与姚也不甘人后,积极推动上海对爱因斯坦的批判,后来这种批判更被利用来攻击周恩来总理。“上海市理科革命大批判写作组”在1970年发表文章称,“爱因斯坦就是本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1973年则用相当滑稽的逻辑攻击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理论,因为,“弯来弯去,最后总要弯成有限而闭合的圈圈”,因而是“明目张胆的宇宙有限论”。 

      1970年8月,陈伯达垮台。而1976年10月“四人帮”的垮台更是使中国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让爱因斯坦的被“平反”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就在“四人帮”被捕的同年12月,许良英等翻译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首印25000册,但仅限于内部发行。据许良英的文章说,胡耀邦在第一卷出版后不久就通读了该书,他曾向中共中央组织部(《爱因斯坦在中国》中提到的是共青团,似不确)的干部推荐《爱因斯坦文集》,说书中的内容给了他很大启示。 

      1979年2月20日,一千多名中国科学家云集北京,庆祝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这次盛大集会的举办得到了邓小平的批准。爱因斯坦诞辰是3月14日,中国的纪念活动早了将近一个月,这是因为组织者有意要使中国的纪念活动在时间上早于其他国家,“以示更为重视”。 

      正像歌里唱的,“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经历了大约一个甲子的沉浮和轮回,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声誉又回到了他刚被介绍到中国时的起点上。同时,中国的科学终于可以摆脱政治干扰,轻松上阵了。 

      某种程度上,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历史就是西方现代科学被引进到中国的历史,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命运沉浮正是这一历史的缩影。 

      杨振宁1993年在《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写到,做科学工作的条件包括四项:才干(中国拥有千百万极聪明的青年)、纪律(中国人勤奋而有纪律)、决心(对科技重要性的全民认识)和经济支援。杨说:“中国在这个世纪[指20世纪——编者注]已经具备了前三项条件,到了下一个世纪将四者具备。”不过,我想,爱因斯坦在中国的遭遇告诉我们,还应该加上一项,那就是良好的学术环境——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而中国目前的学术环境并不能让人满意,行政力量在学术领域的过分介入、急功近利的学风、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屡屡发生,等等,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爱因斯坦在中国》写得非常扎实,其英文版受到了包括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等人的好评。该书正文计225页,而小字印刷的注释即有70余页。在从英文版翻译改写成中文的过程中,作者又做了很多改进与增补。笔者注意到,作者引用的文献中,最新的是2006年2月17日《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的一篇文章。作者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赞扬。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中国科学史研究在2006年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而且,该书具备超越科学史学科的意义,并非专业科学史学者才有必要阅读。 

      《爱因斯坦在中国》,[美]胡大年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33.60元


  • 游客于2006-11-10 16:30:22发表评论说:  爱因斯坦一批私人信件公开发表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之一,艾伯特·爱因斯坦因为他的相对论在全世界享誉盛名。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爱因斯坦在探寻这个美妙理论的路上,经历了多少艰难和坎坷。又有多少人知道,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爱因斯坦是怎样牵挂和深爱自己的两个儿子。

        本周,一批1915年期间的爱因斯坦通信被首次公开,并被刊登在了最新一期的美国《时代周刊》上。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1915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虽然早在此10年前,他就已经形成了相对论的理论构想,但直到这一年,他才真正提出了最终使自己功成名就的广义相对论。为了论证这个引人入胜而又无比美妙的理论,爱因斯坦几近疯狂地工作。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时期。他与妻子米列娃的婚姻已经出现严重裂痕。米列娃带着她和爱因斯坦的两个儿子——11岁的汉斯·艾伯特和5岁的爱杜阿德离开身在柏林的爱因斯坦,前往苏黎世生活。 

        与此同时,由于一战期间的食物匮乏,爱因斯坦的胃病加重了许多,只有表姐埃尔莎·爱因斯坦(后来嫁给了爱因斯坦)在身边照顾他。 

      大儿子期望爸爸来看他 

        本周首度公开的这批爱因斯坦私人信件,揭示了这位天才在1915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中,在情感和科学上的挣扎。最早的两封信写于1915年4月初,是爱因斯坦的大儿子汉斯·艾伯特(爱因斯坦昵称他为阿杜)写给父亲的。他在信中央求父亲,在春假时前往苏黎世看他和弟弟爱杜阿德(小名泰特): 

        亲爱的爸爸: 

        你知道吗,泰特已经会乘法和除法了,而我现在正在学几何。我们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平时妈妈会给我出题,到时候我也可以跟你这样。可是最近你为什么都不写信给我们了呢?我一直在想:“复活节的时候你会来这里,到时候我们就又能有爸爸了。” 

        阿杜 

        父子间靠信件联络 

        由于战争,爱因斯坦无法前往苏黎世看望儿子,不过他给儿子写去了明信片,答应他会在7月份带他去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度假。爱因斯坦还对自己的儿子喜欢几何表示高兴,还说自己像他那么大的时候,“最喜欢的消遣”就是几何学了,“可是那时候没人可以演示给我看,所以我只能通过看书学习。” 

        爱因斯坦是多么希望能和儿子在一起,教他数学啊。但这个愿望却不能实现,这让爱因斯坦感到非常遗憾。于是,他希望通过信件来多少弥补一点,“如果你每次写信的时候都告诉我你学会什么了,我可以给你出题目让你来解答呀”。他还给两个孩子各寄了一个玩具,并叮嘱他们要好好刷牙。“我也是这样做的,所以现在我的牙齿才能保持得很健康。” 

      夫妻嫌隙影响父子关系 

        然而,一家人的关系还是恶化了。爱因斯坦和米列娃在通信中,因为钱和度假时间的安排发生了争执,1915年6月,汉斯·艾伯特给爱因斯坦寄了一张简短的明信片,对父亲提出的度假计划进行了答复: 

        亲爱的爸爸: 

        这种事情你应该跟妈妈商量,因为在这里不是我一个人说的算。不过,如果你对妈妈的态度那么不好,我也不想和你一起去度假了…… 

        A·爱因斯坦 

        从署名完全可以看出,在这封信中儿子态度的冷淡。汉斯·艾伯特再也不用爸爸对自己的昵称“阿杜”,而是用和父亲在写正式信件中同样的签名“A·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相信,这张明信片一定是米列娃教儿子写的,于是他决定和自己的新欢埃尔莎一起去度假。在此次公开的一封写于1915年7月的信中,他向自己的朋友、苏黎世的医学博士桑戈,这样解释了自己的决定: 

        亲爱的朋友桑戈: 

        我的好儿子这几年来,因为我前妻,已经和我越来越疏远了。我前妻是个爱报复的人,而且她很狡猾,外人尤其是男人经常都被她欺骗了……本来我早已决定要在7月份去苏黎世,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即使我去了我也根本别想见到孩子们。所以在最后一刻我决定,在格廷根进行广义相对论的演讲时,去塞林放松放松,我的表姐(埃尔莎)和她的孩子已经在那里租好房子了。 

        A·爱因斯坦 

        用诺贝尔奖金换离婚 

        1915年11月4日,爱因斯坦在格廷根发表了自己有关广义相对论的第一次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阐述了自己的新方法,尽管他承认自己还没有得出精确的数学公式。当天下午,他一结束自己的演讲,就给大儿子写去了一封百感交集的信: 

        以后每年我都会尽量和你们待上一个月的,好让你们能有爸爸的陪伴和爱护。你们可以从我这里学到很多好东西,这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给你们的。我通过如此艰辛的工作所得到的东西,不应该仅仅对陌生人有价值,更应该对我的孩子有着特殊的价值。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完成了我人生中最精彩的一份论文。等你们长大以后,我会把它都告诉你们……我经常太专心工作了,连午饭都忘了吃。 

        之后,爱因斯坦接连提交了三份报告,并最终提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科学理论之一——广义相对论。 

        然而,在与家人的关系上,爱因斯坦却无法得到自己期望的和谐。他最终决定和米列娃离婚,并提出:只要米列娃同意离婚,他将把自己以后获得的诺贝尔奖奖金全部给她。尽管当时还没有获得这一殊荣,但爱因斯坦对此非常自信。米列娃在考虑了一个星期后,同意了爱因斯坦提出的条件。几年后,当爱因斯坦果真获得诺贝尔奖时,米列娃用他的奖金在苏黎世购买了三套公寓。 

        小爱杜阿德(泰特)后来因为精神病被送进苏黎世附近的一间精神病院,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汉斯·艾伯特的命运则要好得多。他后来进入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学习工程学(当年爱因斯坦和米列娃也就是在这间学校相遇的)。之后,他又成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教授。 


      

        爱因斯坦晚年频遭挫败 

        本报综合报道 爱因斯坦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早年成名,似乎一路坦途。然而,一批以前从未面世的手稿和书信却显示,爱因斯坦晚年苦苦探求新的物理理论而一无所获,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挫败感,而数学知识方面的不足更是让他感到捉襟见肘。 

        手稿和信件下月将出售 

        有关爱因斯坦晚年生活的一批手稿和信件将于下月在伦敦出售,售价150万美元。这15份手稿和33封信写于1933年至1954年间,这些文件显示,在1916年凭广义相对论一举成名、奠定在科学界的泰斗地位之后,爱因斯坦曾有好多年深陷挫败感中无法自拔,因为他无法用“一个伟大的适用于世间万物的理论”超越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后,脱离了主流物理界,开始苦苦寻求一个更通用、更简单的总理论框架——“统一场论”来描述整个世界,但是至死都没有完成心愿。

        位于美国加州的B&L; 路腾博格图书公司负责这批手稿和书信的销售。该公司负责人霍华德·路腾博格说:“当时,他的许多同事——那些理论物理学家们感觉他完全脱离了正常研究轨道,因此对他的想法根本不认真对待。” 

        晚年在孤独中探索 

        有关爱因斯坦早期工作以及社会和政治观点的手稿较为常见,而这批文献资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展现了爱因斯坦晚年在孤独中探索真理的心路历程。然而,爱因斯坦晚年在美国的研究对于当代几乎没什么影响,而且他也从未证实自己心目中那个统领一切的总理论——“统一场论”。今天,“统一场论”仍然是物理学家们所苦苦追求的最高目标。 

      数学助手收藏珍贵手稿 

        这批珍贵的手稿和信件是由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同事恩斯特·盖博·施特劳斯所收藏的。施特劳斯当时是一名年轻的数学家,被爱因斯坦挑中做了他的助手。 

        “许多人认为爱因斯坦是数学天才——他其实不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物理学家戴维·麦克马兰说。麦克马兰说,爱因斯坦在研究的早期也非常倚重一些才华横溢的数学家,而“施特劳斯在数学方面的鉴别力给了爱因斯坦证实自己对宇宙的直觉认识的一个框架。”麦克马兰说,晚年没有任何实际的科学进展对爱因斯坦来说很不容易。“我的确认为爱因斯坦四处摸索而毫无头绪这一点颇耐人寻味,从这些手稿和书信我们看到这位最伟大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苦苦挣扎,并且他不讳言这一事实。” 

        手稿和书信首次面世 

        在其中一封信中,施特劳斯批评了爱因斯坦对“统一场论”研究的思路,最后成功劝说爱因斯坦放弃沿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去。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学家彼得·科勒斯表示:“跟爱因斯坦说‘看,这样做是错误的’需要真正的胆识。” 

        这些手稿和书信是首次面世,从未被外界研究过,这是因为施特劳斯和他的家人自从这些文献存在起就一直保存在家中。在施特劳斯的妻子和儿子决定出售这些文献前,研究爱因斯坦的学者们甚至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这些文献资料讲述了两个科学家苦苦探求爱因斯坦所谓的统领一切的总理论——“统一场论”但是却无果而终的故事。 

      不将文献拆开拍卖 

        加州理工大学“爱因斯坦论文工程”的高级编辑蒂尔曼·索耶说:“这是我们很少了解到的爱因斯坦生活的一部分。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时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他被困在一个金笼子里,跟主流物理学脱节,做着一些深奥的数学演算。这些文献为人们绘制了关于爱因斯坦晚年生活的更详尽的画卷。” 

        伦敦一位珍贵书籍和手稿鉴定专家西蒙·罗伯茨说,爱因斯坦的单份手稿在拍卖中一般可以拍到1万英镑至5万英镑,但是同时出售一批手稿价格比单独出售的合价要高。 

        施特劳斯的家人决定不把这些文献拿去拍卖,因为拍卖意味着要将这些文献拆开。他们曾跟耶路撒冷的希伯伦大学联系,这里收藏着爱因斯坦的最多文献,但是该大学表示无法支付施特劳斯家人所希望的金额。 

        这批文献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中或许蕴藏着一些被爱因斯坦放弃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在今天或许仍有价值的观点。麦克马兰教授说,在手稿上随便写写画画一些方程式通常是形成一个思路前的必经方式,人们通常写完后就会丢弃,不过他表示:“既然是爱因斯坦的东西,让人感觉仿佛这些内容中还大有文章。” 

        一批珍贵文献显示,爱因斯坦晚年苦苦探求新的物理理论而一无所获,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挫败感,而数学知识方面的不足更是让他感到捉襟见肘。

        新华网耶路撒冷7月10日电(记者 朱剑慧 华春雨)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馆10日正式对外公开了科学家爱因斯坦大量的私人书信。这些信件首度向公众展示了爱因斯坦的情感世界,使人们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婚恋生活有所了解。 

        这次被公开的信件数量达3500页,是爱因斯坦自1912年至1955年期间与他第一任、第二任妻子以及孩子们的往来信件。 

        这些信件使人们逐步认识作为丈夫、情人和父亲的爱因斯坦。部分信件披露了爱因斯坦曾发生过的婚外恋情,爱因斯坦在信中坦率地与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埃尔莎和继女玛戈讨论他的女性朋友,并且毫不讳言地表示一些女士对他展开了强烈的追求攻势。 

        在给家人的信中,爱因斯坦还描述了他在全球各地参加学术活动期间发生的种种生活琐事以及他的心情变化,甚至有时还流露出对相对论的厌烦之情。 

        根据玛戈的遗嘱,这些信只有在她去世20年后方能公之于世,在此之前它们一直被封存在希伯来大学里。玛戈于1986年7月去世。(完)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10日公开了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部分私人信件。从信件中,人们发现了一位从未走入公众视野的女子与爱因斯坦交往的“蛛丝马迹”。

      虽然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彪炳史册,爱因斯坦却为人羞涩、低调,不过他的感情经历并不枯燥乏味。世人已知他曾先后有过10位情人,并与其中两人步入过婚姻殿堂。而现在,科学巨匠的罗曼史中又增加了一位女性。埃特尔·米哈诺夫斯基是上世纪初德国柏林的一位名媛,因为与爱因斯坦的继女是朋友,因此得以结识这位科学家。她在30岁时向已45岁的爱因斯坦展开热烈追求,他们的故事发生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馆管理员芭芭拉·沃尔夫在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揭示这一情节。

      此次公开的爱因斯坦私人信件中,米哈诺夫斯基共出现三次。1931年在写给继女马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抱怨说,“M夫人(即米哈诺夫斯基)跟着我(到了英国),她对我的追求已失去控制”。从这批信件中还发现另一件令人惊讶的事。爱因斯坦曾对第二任妻子、马戈以及其他家人坦承了自己与其他女子的罗曼史,足见他的独特个性。

      希伯来大学此次公开了超过1300余份信件,总计达到3500余页,时间跨度从1912年直至爱因斯坦去世的1955年,主要为爱因斯坦写给姊妹埃尔莎的信,以及第一任妻子和他们两个儿子寄给他的信。爱因斯坦档案馆收藏这些信件已有多年,但一直没有公开,原因是马戈留有遗嘱,这些信件只能在她去世20年后公开。马戈于1986年7月8日去世。作为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创建者之一,爱因斯坦将自己的私人文件以及文字遗产全部捐献给这座学校。

      古特弗罗因德教授说,尽管这次公开的信件中没有任何内容有关爱因斯坦如何在科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但揭示了许多他在生活当中不为人知的内容。这也将是公众最后一次对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有如此多新“发现”了。

      在这次公开的信件中,还揭示了物理学大师生活中的其他一些信息。比如,爱因斯坦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损失了大部分所获得的诺贝尔奖金,他也比此前人们想像的更具爱心。

      在爱因斯坦的诸多传记中,有过他对首任妻子米列娃不敬、冷淡甚至残忍的记载。他还被形容为一名不愿承担义务的父亲。但古特弗罗因德教授说,这批信件表明,在第一次婚姻时,爱因斯坦比此前认为的更多参与了家庭生活,对家人也更好。他说,爱因斯坦的两个儿子在信中写到“他们知道,他爱他们”。信件还介绍了爱因斯坦1921年因狭义相对论获得诺贝尔奖后,如何处置奖金的前后始末。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科学著作之一,对后世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爱因斯坦1921年给马戈写信表示,不愿意永远停留在成功之上。他说:“很快我就会对相对论感到厌烦。如果一个人在一件事中陷得太深,那么这事就不再有味。” 
     


     
      根据希伯莱大学爱因斯坦档案中心最新披露的爱因斯坦书信显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曾有一位不为人知的情人,此人名叫爱塞尔·米卡诺斯基,追爱因斯坦都快追到失去了理智。书信还披露,爱因斯坦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对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冷酷无情。

      情人要小15岁

      7月10日,希伯莱大学爱因斯坦档案中心公开了3500页写于1912年到1955年之间的爱因斯坦书信。爱因斯坦是希伯莱大学的创始人,去世之后他将自己的个人材料和书信都捐给了这所大学。这些书信绝大部分是写给第二任妻子爱尔莎的,这些书信一直存在大学里,根据爱因斯坦继女玛戈特的遗愿,只有在她去世二十年之后才能将这些书信公开,而玛戈特去世于1986年7月8日。

      档案中心的工作人员芭芭拉·沃尔夫发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爱因斯坦有一位名叫爱塞尔·米卡诺斯基的情人,此人一直追爱因斯坦追到英国。在爱因斯坦1931年写给玛戈特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这样抱怨道,“爱塞尔一直追我追到了英国,她对我的追求简直就失去了理智的控制。”对于爱塞尔本人,沃尔夫并没有透露很多,只是说她要比爱因斯坦年轻15岁,并且对爱因斯坦的继女也很友好。

      在美国投资亏光

      由于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爱因斯坦一生中情人并不在少数,特别是爱慕他的女性有很多,不过他一生中只娶过两个女人。在人们的印象中,爱因斯坦对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非常残忍,并且对与米列娃生的两个儿子冷漠无情,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不过,这些新披露的书信则显示,爱因斯坦对米列娃和两个儿子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冷漠,在书信中两个儿子还表示能够理解到父亲对他们的爱。

      除了家庭生活之外,这些书信还向人们揭示了诺贝尔奖金的去向。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的诺奖奖金是28000美元,大概相当于今天的28万美元。由于与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的离婚协议是将这笔钱全部存在一家瑞士银行,利息支付给米列娃来作为对两个儿子的抚养费。不过,爱因斯坦并没有遵守这个协议,而是将这笔钱中的一部分投资到美国,不过在美国发生经济危机之后投资的钱几乎亏光了。正因为如此,米列娃感到爱因斯坦背叛了她。
     
     
     
      爱因斯坦与他的第二任妻子爱尔莎 
     
      爱因斯坦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天才还是一个花花公子。据英国《独立报》7月11日报道,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10日公开了爱因斯坦生前写的1300多封信。其内容显示爱因斯坦不仅情人众多,而且还毫不保留地把这些风流韵事告诉自己的妻子。 

      为公开信件内容等待20年

      此次公开的信件写于1912年至1955年,原本由爱因斯坦的继女玛格特保管。1986年7月,玛格特逝世。临终前,她把这些信件赠送给希伯来大学,同时提出要求:在她死后20年才能将信件内容公开。除了这1300多封,希伯来大学还有2200多封信没有公开。

      爱因斯坦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是和塞尔维亚一个农民的女儿米列娃,从1903年到1919年;第二次是和表姐爱尔莎,从1919年直到1936年爱尔莎逝世。以前公开的信件显示,爱因斯坦的第一次婚姻非常糟糕,而在与第二任妻子爱尔莎在一起时,他曾和自己的秘书贝蒂·纽曼有私情。而此次公开的信件表明,除纽曼外,爱因斯坦与爱尔莎结婚期间,还与另外6个女人有染:苏联间谍玛加丽塔、富有的花店主埃斯戴拉、社交名流埃特尔,犹太寡妇多妮,其他两人则在信件中被简写为M夫人和L夫人。他和她们共度假日,带她们去听音乐会,还在床边读书给她们听。

      对妻子毫不隐瞒

      令人惊奇的是,爱因斯坦丝毫没有对妻子隐藏自己的婚外情。在一封写给爱尔莎的信中,他提到了M夫人陪自己去海外旅行:“M夫人完全是按犹太―基督教的道德行事的:第一,人们应该享受快乐,同时不伤害他人;第二,人们不该做自己不喜欢而且也令别人讨厌的事情。她就是这样的人,她陪我旅行,符合第一点。她没有把这事告诉你,这符合第二点。难道她不是无可指责的吗?”在另一封给爱尔莎的信中,爱因斯坦写道:“有一点我很敬佩你父亲,他一生中始终和一个女人在一起。而我却失败了,而且失败了两次。”当然,从后来的信中看,爱因斯坦失败了不仅两次。但他始终和爱尔莎保持通信,几乎无话不谈。

      在给继女玛格特的信中,爱因斯坦让她给情人玛加丽塔捎信,并告诫她要小心行事,以免让小报知道了。爱因斯坦也爱恋玛格特。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爱她就像爱我的亲生女儿,甚至还要多。如果不是我,谁知道她会成为什么样的混世魔王。”

      对儿子存有温情

      这些信件将改变人们对爱因斯坦的一些看法。以前人们知道,爱因斯坦对第一个妻子米列娃非常绝情。他曾说,如果米列娃不同意离婚,即使她每天3次把饭送到他的屋里,他也不会看她一眼。但新的信件显示,爱因斯坦并没有那么冷酷,他还把诺贝尔奖金中的一部分给了米列娃。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儿子也没有人们说得那样冷漠。相反,他谈起儿子时不乏温情,特别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埃多德。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他是我这些儿子中举止最优雅的一个,继承了我的品性,可是却患上了不可治愈的精神疾病……”

      让人意外的是,爱因斯坦曾对让他成名的相对论感到厌倦。在给爱尔莎的信中,他曾这样写道:“爱尔莎,很快我就会厌倦相对论的。如果一个人太过专注,连这样的东西都会令你失去兴趣。”▲ 
     
     
      随着爱因斯坦私人信件在上周被公之于众,人们看到了一个迥然不同的1915年。科学上的巅峰时刻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只有在这些充满挫败感的信件中,我们才有可能接触到巨大的冰山实体———那是一个伟大人物的个人失败史。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一批私人家庭信件于上周公之于众。
      信件一直以来为爱因斯坦的继女Margot Einstein所珍藏。遵照她的要求,这些信件直到上周,也就是她去世20年后才向外界公布。
      1915年4月到12月期间爱因斯坦与家人、朋友乃至竞争对手之间的信件往来所透露的信息,无疑驳斥了关于爱因斯坦沉迷工作,孤傲不群的简单论调,他的生活与事业的纠葛在这些信件中可见一斑。彼时,他的第一次婚姻行将破裂,而强大的竞争对手也全力以赴谋求赶在爱因斯坦之前完成广义相对论。然而,这些最终都没有阻碍爱因斯坦于1915年再次登上科学的巅峰。
      从1915年再回溯10年,即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指出对于以不同速度匀速运动的观察者来说,时间与空间都是相对的。到了1915年,他尝试通过将重力设想成他所说的“时-空”结构当中一条纤维的弯曲,将上述理论普遍化。
      那段时间爱因斯坦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与Mileva Maric的婚姻行将崩溃。Mileva带着他们的两个儿子离开柏林搬到苏黎士。大儿子Hans Albert,11岁;小儿子Eduard,5岁。与此同时,一战带来的食物短缺加剧了爱因斯坦的胃病,他的堂姐,也就是最终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Elsa Einstein一直陪在身边照顾他。
      小家伙Hans Albert,小名Adu,在那年4月初写给父亲的两封信上,请求爸爸到苏黎士跟自己和弟弟Eduard,小名Tete,一起过春假。  
      
      亲爱的爸爸,
      你能想象么,Tete告诉我,他已经能做乘法跟除法了,而我也能做几何了。妈妈会给我布置作业,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册子。但我想还是跟你一起做题比较好。你最近为什么没给我们写信?我在想,要是复活节你能来我们这儿,我跟Tete就又有爸爸了。
      爱你的,Adu!
      
      亲爱的爸爸,
      今天我们对彼此说了自己做的梦。Tete突然说:“我梦见爸爸来了!”我也觉得,“你要是跟我们一起那就太棒了。”我已经能叮叮当当地弹钢琴了,而且比以前弹得棒多了。不久之前我弹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还有几首小奏鸣曲。总之,我也能跟你一块儿弹琴了。就要考试了,不过复活节也要一块儿来了。上个复活节,我们是自个儿过的,我们这次还得自个儿过么?要是你能写信告诉我们你会来,这肯定会是我们最棒的复活节礼物!现在我们过得还挺好的,但是你知道的,万一有天妈妈病了,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们身边可能就只剩下保姆了。因为这个,你最好还是跟我们在一起。
      爱你的,Adu
      
      战争让爱因斯坦根本无法探望他们,但是他在回复明信片的时候还是答应Hans Albert,7月会带上他去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远足。
      然而两个大人之间的争端却在升级。爱因斯坦和Mileva的信件里充斥了为怎样花钱以及如何选择度假时间的争吵。6月底,Hans Albert给爸爸来了一个简短的明信片,回复爸爸他可以跟爸爸度假的时间。
      
      亲爱的爸爸,
      你应该跟妈妈商量一下这些事情,因为我一个人做不了主。但要是你对妈妈不够好,我也不想跟你一起去了。
      要是待在家里的话我们也有不错的计划,要放弃这些计划我也很舍不得。我们会在7月初过去,并且待到整个假期结束。
      爱你的,A.Einstein
      
      看看签名就知道这封信有多冷淡了。Hans Albert不再用爸爸对他的昵称Adu签名了,而是仿照他爸爸在正式信件上的签名,写下A.Einstein。
      爱因斯坦十分肯定是Mileva指使孩子写这些信的,而且不光是这封要他别去夏日远足的信,还有那些曾经让他产生负罪感的悲伤的信件。因此,他决定与自己的新欢Elsa共度假期。他在1915年7月的一封写给朋友Heinrich
     Zangger的信里对此作出解释,Zangger是苏黎士的一位医学教授,当时一直试图在爱因斯坦夫妇中间做调停人。
      
      亲爱的Zangger老友,
      因为我妻子的干系,我的乖孩子几年来跟我日益疏远。她生性喜欢报复,但她又是如此狡猾,外人,特别是男人,总是被她欺骗。要是你知道这些年来我跟她一起都经历了些什么,你一定会怪我怎么不拿出点勇气早点跟她分开。小Albert写给我的那些明信片即使不是她直接指使的,也是被她鼓动的。我给他写信,他从来都没回过。在这种情况下,要是我打定主意在7月去苏黎士的话,我压根不会看到我的孩子。因此,当我在Gottingen做广义相对论讲座的时候,在最后一分钟,我决定就待在Sellin,我的堂姐Elsa在那儿租了房子,跟她的孩子待在一起。
      
      信中提及的Gottingen之行是爱因斯坦受数学物理学家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之邀去做讲座。爱因斯坦非常急切地要向希尔伯特解释相对论的所有细节,后来证明这么做可能过分急切了一点。这次访问非常成功,欣喜若狂的他告诉Zannger说:“我能说服希尔伯特相信广义相对论。”
      除了生活上的诸多动荡,爱因斯坦在学术上的隐忧也渐露端倪。他试图找到一组能够准确描述其新引力概念的方程式,用于解释物体如何在空间中运动,而空间又如何被物体扭曲。1915年夏末,他意识到他在过去三年所做的数学尝试是有瑕疵的。与此同时,竞争的压力也日益增大,爱因斯坦吃惊地发现,希尔伯特根据从他的讲座所学,正加快速度以求赶在爱因斯坦之前推导出正确的方程式!
      这是一个无比复杂的项目。单就物理学而言,爱因斯坦显然强过希尔伯特,但在数学领域,希尔伯特显然更胜一筹。
      10月,爱因斯坦陷入近乎癫狂的忙碌状态,重拾之前用过的一个数学方法,沉迷于方程式、证明、修正和更新,试图赶出要在柏林普鲁士科学院进行的讲座的讲义,该讲座连续四周在星期四举行———即使这个时候他还要努力跟自己的儿子修好。
      普鲁士科学院的第一堂讲座安排在1915年11月4日,爱因斯坦解释了他的新做法,并且坦承自己尚未找到精确的数学公式。就在讲座结束的当天下午,爱因斯坦给Hans Albert写了一封让人心酸的信。
      我要尽量争取每年都有一个月跟你们在一起,这样你们就有爸爸在身边好好爱你们。你们会学到天下只有我才能教给你们的一堆好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爸爸通过勤勉工作所得,它们不仅仅对于陌生人,对于我的儿子更是价值巨大。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面,我完成了有生以来最棒的一篇论文。等你们长大了,我就会跟你们好好说说它……我埋首工作,以至于常常忘了吃午饭。
      爱因斯坦在疯狂修订他的公式之余,也不忘跟他的竞争对手希尔伯特“刀光剑影”一番。他把11月4号的讲座讲义给了希尔伯特一份。“我想知道你会不会喜欢这个新的解。”字里行间透着防守的味道。
      接下来的星期四,11月11日,爱因斯坦提交第二篇论文,虽然他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程式,但他感觉自己正在接近成功的终点。他同样把这篇论文发给希尔伯特。“如果我现在的修订是合理的(这些修订没有对方程式作出改动),那么引力在物质形成的过程中肯定起了重大作用。”爱因斯坦又写道,“我的好奇干扰了我的工作。”
      希尔伯特第二天的回复一定把爱因斯坦吓坏了,希尔伯特说他差不多可以为爱因斯坦的大问题提出一个解,他本打算有了更多进展再跟爱因斯坦讨论,“但是既然你这么感兴趣,我会在下周二非常详尽地解释我的理论。”他确实邀请爱因斯坦在那一天,也是11月16日,前往
      Gottingen,说他将非常乐意聆听爱因斯坦的讲座。在信的末尾签名之后,希尔伯特大概觉得有必要加一点令人不安而又引人入胜的附言,于是写道,“就我对您的新论文的理解,你提出的解跟我的截然不同。”
      11月15号,星期一,爱因斯坦在这天写了4封信———很显然,他所承受的压力开始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他在写给汉斯·阿尔伯特的信中说,他想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去瑞士探望他。
      他也给已成陌路的妻子写了一封信,感谢她没有“破坏我和孩子们的关系”。在致他们夫妇共同的朋友Zangger的信中,他写道:“我已经把重力理论作了修订并且发现早先的论据有缺陷……我会很乐意在年底去瑞士一趟,只为看看我亲爱的儿子。”
      最后,他给希尔伯特回信,婉拒在第二天前往Gottingen做讲座的邀请。信中爱因斯坦丝毫没有掩饰他的焦虑:“您的分析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您在信中给出的提示唤起了强烈的期待。然而我现在实在不能前往Gottingen……我筋疲力尽,而且一直受到胃疼折磨……如有可能,请给我一份关于您的研究的清样,以解我求知之欲。”
      11月18号,爱因斯坦收到了希尔伯特的新论文。当发现论文与自己的版本极为相似,爱因斯坦非常沮丧。他的回复非常简短,并且明确坚称自己的成果更早出现。
      第二天,希尔伯特友善而大度地回复了爱因斯坦,丝毫没有为自己争先的意思。然而,就在一天后,希尔伯特向一份科学期刊投送了他自己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式。他的论文标题毫不谦逊,叫做“物理学基础”。
      11月25号,爱因斯坦在普鲁士科学院的第四次讲座堪称高潮,题目是“引力场方程式”,其中包括为他的广义相对论划上句号的正确方程式。尽管这比希尔伯特寄出论文的时间晚了几天,但爱因斯坦的版本更完整,并且其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他自己的。
      该理论是历史上最具想象力,也是对人类对宇宙概念最具有戏剧性的修订。20世纪另一位物理学巨匠Max Born,把广义相对论称作“人类探索自然的最伟大功绩,哲学洞察、物理学直觉与数学技巧的最惊人融合”。
      因为爱因斯坦仍没能挽回大儿子Hans Albert的心,这让他的这一巨大成功显得美中不足。这孩子跟一个朋友说他想用整个圣诞假期跟爸爸远足,而在写给爸爸的信里却表达了截然相反的意思。
      
      亲爱的爸爸,
      我会在新年期间过来,也就是12月31日到1月2日。我可不想待得太久,因为圣诞节还是在家过最好。另外,我有了一副滑雪板,我想跟我的同事学学怎么使用。这套滑雪用具大约70法郎,在你也要为此出钱的前提下妈妈才给我买的。我把它当圣诞节礼物了。
      爱你的,Adu
      
      爱因斯坦通知他的儿子这次旅行取消了。“你字里行间的不客气让我非常难过。”在他完成关于广义相对论的最后一次讲座之后,又过了几天,他再次写信给Hans Albert,“我以为我的到来能让你高兴,现在我觉得坐2小时又20分钟的火车真是一个错误。”
      还有给滑雪板付钱的问题,爱因斯坦也很不高兴。他回信说他给Hans Albert的礼物将是现金。“我认为价值70法郎的奢侈礼物跟我们目前的环境可不相配。”他特别在这句下面加了横线。
      1915是广义相对论“竣工”的一年,爱因斯坦对告别1915年有些百感交集。他把这写进了给Zangger的信里。
      
      亲爱的Zangger老友,
      我刚刚收到我的阿尔伯特的邮件,这真让我忧心。从现在开始,与其痛苦地再次失望,还不如做长途旅行。这孩子的灵魂被系统化地毒害了,以至于他确信不相信我了。在这些情况下,尝试任何解决办法对这孩子来说都算是间接的伤害。来吧,亲爱的老朋友,唱起你熟悉的老歌,好让我在我的角落里能继续静静地旋转下去。
      最近,我跟我的同行也有令人好奇的经历。所有人都想在我的发现上找漏洞或者驳倒这一切,只有一个人,他(希尔伯特)认可了我的发现,在我激发了他以后,他试图在他所能探寻的范围内来分一杯羹。他非常努力,直抵理论的要旨。
      衷心的祝愿,爱你的,爱因斯坦
      
      1915年冬天,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公寓度过了圣诞节。那个早上,他拿出了Hans Albert寄给他的几幅画,写明信片告诉孩子,这些作品让他感到十分高兴。他承诺会去过复活节。让爱因斯坦高兴的是,他的儿子喜欢弹钢琴,“也许你有时可以和着小提琴练习。这样的话,复活节我们团聚的时候就可以合奏了。”
      值得庆幸的是,事情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当希尔伯特的论文最终发表,他明确而慷慨地坚持说广义相对论的成就属于爱因斯坦。他们二人不久又开始彼此登门造访。
      爱因斯坦跟家庭的境况也得以改善,尽管还是时好时坏。正如之前承诺的那样,爱因斯坦在接下来的复活节前往苏黎士探望他的孩子。他们很高兴见到他。他也为Mileva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而写了感谢信。
      看到孩子们身体健康,我非常感激。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好极了。我知道这一切很大部分都归功于你对他们的照料。他们自发地来看我,真是可爱。
      之后,爱因斯坦单独带上Hans Albert,正如这孩子所期望的那样,到山间一个能望到Lucerne湖的度假胜地作了远足。在发给他的堂姐,也是未来妻子的明信片里,爱因斯坦这么描述他的欢乐。
      
      我亲爱的Elsa,
      昨天我带孩子去远足了,跟他一起我感到特别高兴。他善良、相信别人,好学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而且富有智慧。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
      吻你,爱你的
      阿尔伯特
      
      然后,爱因斯坦的1915年结束了。



  • 版权所有:犹太网 2004-2008 www.jewcn.com, 网络实名:犹太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声明  加盟合作  联系我们
    Powered by Je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