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7日,《萨勒姆的女巫》在纽约城的弗吉尼亚剧院再度上演,86岁高龄的米勒谢幕
近日国内各大媒体都报道了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辞世的消息,老先生是以89岁的高寿离开我们的,这则消息本没有什么令人意外的震动,只是媒体的报道实在令人奇怪,各大媒体无一例外地强调阿瑟·米勒先生是“好莱坞艳星玛丽莲·梦露的前夫”,只是部分专业媒体在报道此消息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阿瑟·米勒先生在美国戏剧与影视界的地位与贡献,但大多语焉不详,令人觉得有必要在此赘述几句。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剧作家,阿瑟·米勒是与另两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与田纳西·威廉斯共同努力使美国原创戏剧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同时他们又为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戏剧创作的样本。除此之外,阿瑟·米勒还是美国战后历史中较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与社会批评者,他曾被人们称为“美国的良心”。
不能忘却的纪念
阿瑟·米勒1915年10月17日生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他出生于波兰裔犹太移民家庭,父亲是成衣制造商、母亲是家庭主妇。除阿瑟·米勒外,还育有克密特(Kermit)以及乔恩(Joan)。不幸的是当阿瑟·米勒成年之后,家庭工厂在美国经济大萧条之中经营失败,破产之后全家被迫离开原来的住所,搬到布鲁克林地区租赁的小木屋里居住。1932年阿瑟·米勒毕业于纽约的亚伯拉罕·林肯中学,糟糕的中学成绩记录与家庭的经济困顿,使他根本无法跻身名牌大学,只好屈就到纽约市立大学的夜校部注册,但是两周以后他就选择了离开,到纽约各处打工,开始品尝人生的艰辛。
由于他的犹太血统,他有时也会受到种族主义者的歧视,开始逐渐体会到真正的世态炎凉。工作之余,他开始阅读一些文学名著,其中不乏《卡拉马佐夫兄弟》、《战争与和平》等大部头作品,后来又扩展到对戏剧作品的阅读,像莎士比亚、易卜生、萧伯纳等人的剧作经常能吸引住这位原先的顽劣小子。立下雄心壮志的阿瑟·米勒开始从每周微薄的15美元薪水中挤出13元积攒下来,作为将来上大学的费用。若干年后,在回忆自己的这段经历时,阿瑟·米勒很是酸楚又不无得意地说:“我不知道怎么或为什么突然相信我生来就是当作家的”、“在我的一生中,只有一次真正地被文学作品所打动,那是卢斯·戈顿在杰德·哈里斯剧院演出《玩偶之家》的时候。”经过不懈的努力,两年以后他终于得以进入密歇根州大学的新闻系学习。
进入大学的第二年,他的剧本《没有坏人》获得校内的霍普伍德奖并由此转入英语系继续学习。学习期间他又选修了肯尼斯·T·罗伊教授的剧本创作课,接受了比较专业的剧本创作训练。大学毕业后他主要是为各大广播公司与电台润色和写作广播剧剧本,后来为了更高的收入,他开始为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修改与写作电影剧本。但是这种极端商业化写作的各种清规戒律极大地限制了他创作天赋的发挥,可是新近与玛丽·格瑞斯·斯莱特丽刚刚组成的家庭又需要稳定的与源源不断的收入。
阿瑟·米勒由于身上在中学时期参加体育运动的一处旧伤而免于服役,但是他仍然为改编电影《美国兵的故事》而深入军营采访。1944年发表了此行的报道《正常形势》。同年,完成了他在百老汇上演的第一部剧作《鸿运高照的人》,虽然该剧只演出了6场就偃旗息鼓了,却意外地为他带来了第一个重要奖项——全国评论奖。1947年发表的《全是我的儿子》为他获得更为重要的“纽约剧评奖”并得以在百老汇顺利上演。此时踌躇满志的阿瑟·米勒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剧本创作中,很快就完成了他的经典名剧《推销员之死》。此剧一经发表就引起极大的反响,接连获得1949年度普利策奖等重要大奖,并且在百老汇创下了连演742场的纪录。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阿瑟·米勒成为美国剧坛最炙手可热的剧作家之一。紧接着,针对战后美国国内日益猖獗的极右势力对民主与自由的迫害,他于1953年完成了另一部传世名作《萨勒姆的女巫》,此剧虽然在百老汇未能获得预期的成功,但是还是获得不少好评,赢得安东尼奈特·佩里奖。
由于阿瑟·米勒一直活跃在百老汇与好莱坞,加上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他在其剧作与其他公开发表的言论中发表的对无产者的同情与关注开始受到“麦卡锡主义者”的迫害,甚至于限制其离开美国,拒绝为他颁发出国护照。
正在此时他与好莱坞最著名的女明星玛丽莲·梦露相识,两人很快坠入爱河,频频约会,由于米勒早就被列入“通共”的黑名单,梦露也开始引起联邦调查局的关注,他们甚至怀疑梦露是苏联间谍,并建立了秘密监视档案。米勒由于受到《推销员之死》一剧导演伊尼亚·卡赞的指认,被国会的“非美委员会”传唤,但是他回绝了委员会对他的指控,并且拒不回答委员会的质询,对于麦卡锡主义者的政治迫害,他采取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反击,要求发还他的护照,并且在听证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他将与他心爱的女人——玛丽莲·梦露结婚。麦卡锡主义者对他的迫害被睿智的米勒巧妙地化解,记者们蜂拥而来打听举行婚礼的时间和地点。阿瑟·米勒要和玛丽莲·梦露结婚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人们期待这对“才子”与“佳人”的绝配再一次谱写人间的爱情童话新篇。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缺陷与过多的曝光率极大地影响了两人的婚姻生活,这是后话。
经过50年代的创作活跃期之后米勒的艺术创作活动虽然一直没有中断,但是杰作难现,他开始更多地将精力与时间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
60年代,米勒携新婚妻子摄影师莫拉斯出访欧洲,探访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关押犹太人的死亡集中营并完成一系列的纪实作品。1965年之后由于他的社会影响两度当选国际笔会主席。1978年,在中美建交前夕,米勒携夫人莫拉斯访问中国,会见了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等人,此行之后他们在美国出版了《中国纪行》一书,并直接促成由著名导演黄佐临执导的《萨勒姆的女巫》于1981年在上海的中国首演。第二年他在美国的家中热情地接待应邀访美的曹禺先生与英若诚等人,愉快的接触促成了双方日后更紧密的合作。1983年米勒再次应邀来华,亲自执导自己的不朽名剧《推销员之死》,此次令多方关注的演出最终获得巨大成功。这是“文革”结束之后中美之间第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作家本人也从此长期担任中美文化交流委员会的重要职务。米勒这位美国剧作家开始在中国被大家所熟知,他的重要作品开始源源不断地介绍到我国。近二十年后的2002年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王晓鹰导演再次将《萨勒姆的女巫》搬上首都舞台,好评如潮。
除了积极参与艺术界的社会活动之外,米勒先生还积极参与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政治活动,如参加美国民主大会,呼吁改革美国不公平的政治制度。1986年还应邀随一个由15位著名科学家与艺术家组成的代表团访问苏联,会见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讨论苏联的政治改革。9·11事件发生之后,作为一个纽约人,米勒也陷入到悲痛之中,但是他还是对美国政府采取的歧视外国人的极端做法直言不讳地提出尖锐的批评。2003年2月,即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一个月,米勒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明确表示反对战争。正是由于阿瑟·米勒一生始终如一地坚持正义,疾恶如仇,所以他才被美国主流媒体称为“美国的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