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新闻书写历史

犹太网 http://www.jewcn.com

埃德加·斯诺:新闻书写历史
作者:曹静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59

1

  1936年6月,一位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出现在中国陕北一个闭塞的村落前。

  第一个发现他的,是一位头上包着白毛巾、腰间插着左轮手枪的农民。他惊愕地望着这个几乎是天外来客的家伙,神经紧绷:“你是谁?!来干什么?!”

  “我是一个美国记者。”他镇定地说,“我要见这里的贫民会主席。”

  如同后来世人所知的那样,1936年6月,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穿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抵达了陕北苏区。在此后四个月的旅行中,他对苏区进行了全面观察。也如同众所周知的那样,他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第一次向全世界真实地报道了“红色中国”的真相,第一次把红军领导人、长征传奇、新生的苏维埃政府介绍给世界。这本书,毫无疑问地轰动了整个世界。

  然而,历史很快地翻过了这一页。轰动已是70年前的事了。

  在70年的时间里,《西行漫记》陆续出了几个中文版,近两年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东方出版社相继推出新版,再次把这本经典推到了人们眼前。

  70年后,当人们再捧起这本书时,疑问便自然而生———这本具有强烈时代印记的记述是否还有其价值?

  事实上,包括笔者在内的一大批读者,照样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是一口气读完。

  又一个疑问随之而来———《西行漫记》的魅力何在?

  2

  首先是因为它的传奇性。

  比如,斯诺刚抵达陕北向红都进发的过程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追击,又被红军误认为白匪头子。千钧一发之时,但见峰回路转:“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你想找什么人吗?’

  他是用英语讲的!

  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

  斯诺本人进入红区的历险已是一波三折,更遑论红军长征时的惊险万分、红军将领的澎湃人生了。书中,斯诺一一写来,真是扣人心弦,让读者大气也不敢出。

  再加上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往往能捕捉到许多细节,使文章生动有加。他写林伯渠:“……身上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的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信手拈来,却产生了撼动人心的效果。

  显然,斯诺有着文学家的妙笔。这使得这些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文字,有时比散文更动人,比小说更精彩,以至于在70年后仍能毫不费力地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的现场。

  3

  然而,如果仅有情节与文字的魅力,本书充其量只是一本“历险记”,不成其为现在的《西行漫记》。

  事实上,《西行漫记》挟带着对中国状况的深沉关注而来,又包裹着对中国命运的深刻思考而去。

  在书的开篇,斯诺即以“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为题,一连写下了79个问号,成为新闻史上的一个奇观: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红军是“文匪”领导的流寇,还是一批自觉的争取民族独立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有什么了解?他们和农民关系如何?怎样组织生产?如何娱乐?……

  正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疑问,排山倒海般压迫着作者的心灵,一边寻访,一边探索,一边解答。于是,我们从书中看到斯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思考和剖析:从“红军剧社的演出是艺术还是宣传”到“苏区扫盲教育为何卓有成效”,从“苏区的货币制度是怎样的”到“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为何受到拥护”,甚至从“红军抗日的诚意究竟有多少”到“某位红军将领的革命意识的分析”。

  他描绘了苏区军民的精神面貌,戳穿了关于“赤匪”的种种无稽之谈,解释了在中国西北角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跃然升起的红星。更伟大的是,他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在古老中国发生、发展的现实性、必然性和合理性。

  红星点亮黑夜,照耀中国。如果说历史教科书是一幅勾勒的写意画,那么《西行漫记》就是精笔细雕,活生生地描画出历史的本来面貌。在红军长征胜利70年、斯诺抵达陕北70年的今天,人们重温《西行漫记》,仍能从中获得强烈而深刻的感知。

  新闻,因书写了历史而不朽。

  4

  新闻虽然不断转化为历史,但并非所有的新闻作品都书写了历史,乃至进入历史。杰出如斯诺,共撰写了11本著作,除《西行漫记》载入史册,其余10部也是鲜有人知。

  于是,引起现代读者思考的另一个问题便是———新闻怎样才能进入历史?

  斯诺给了70年后的我们一点启示。

  当他决定动身前往苏区时,他思忖着:“这要经过怎样的冒险呢?我不知道。但是,在这些年的国共内战中,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牺牲了生命。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

  当《西行漫记》风靡各国时,他又是这样想的:“从字面上来讲,这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的,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是因为这是他们的书。”———他是那么清楚,这本书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在世人面前,斯诺呈现了这样一种人与历史之间奇妙而非凡的关系———站在历史的门槛上时,他心中充盈的是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而当走入历史现场时,他却能忘却自我,投入历史本身的丰富和灿烂中。

  真正的新闻,是有灵魂的新闻,是有内涵的新闻,是能把握社会脉动的新闻,是能容纳时代风云的新闻,是可读又耐读、富有生命力的新闻。

  唯有如此,新闻才能进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