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首页
信息目录
全部商家
帮助中心
犹太影视
犹太论坛
犹太信息
犹太历史
犹太名人
犹太商业
犹太教
犹太评论
圣经
犹太智慧
犹太科技
中东问题
以色列
热门商家搜索:
电脑
笔记本
二手车
房产
招聘
手机
MP3
数码相机
交友
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对比简评
热
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对比简评
[ 作者:冰子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2 责任编辑:admin ]
在二十世纪,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家中,无疑,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是最伟大的两个。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其不同的思维方法、对待哲学不同的态度以及不同的哲学,奠定了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路径:一个是分析哲学的鼻祖,哲学语言学转向的大师;一个是存在主义的泰斗,现象学运动的领袖。两个人的哲学道路迥然不同,哲学风格的区别黑白分明。但两个人都来自欧洲大陆,都出生于1889年,德语都是他们的母语,对语言的哲学研究都关注甚多。两者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就哲学事业,三十年代实行了哲学思想的“转向”。甚至性格上二者也颇多相似:善于独立运思、趋向孤独寂寞。从生活上,比较两者的相同与不同是饶有趣味的事,可惜资料稀缺,我无能为力;从研究哲学的方法上,比较两者的相同与不同是枯燥无味的,但我也只能胆大妄为、勉强为之,挂一漏万,贻笑大方。
(一)
为比较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的不同与相同,我们首先定一个基调:我们从他们的前期的哲学来源上来研究问题。这不得不涉及到他们各自的老师胡塞尔和罗素,因为是他们的老师教给了他们各自研究哲学的不同方法,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哲学研究。当我们这样来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又必须把他们的渊源追到康德那里去,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将他们的哲学放到康德哲学的框架里去才好理解。所以,我们首先来说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对哲学所进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应该说在目前的哲学领域已达成了共识。其主要的内容即康德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的分析考察。他对理性的全部领域进行了分析,从而形成了有三大批判组成的“批判哲学”,因而也划定了理性的三大领域: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考察理性的认识能力,康德称之为“理论理性”;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考察理性的实践能力或者说意志能力,康德称之为“实践理性”;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考察的“批判力”则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中间环节。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推出人的先天直观形式,由此演绎地构造了他的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通过对“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纯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的分析和回答,他得出结论说明“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必然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中”,“人为自然立法”。而这些法则正因为有了人的理性的统摄,才真正有了客观必然性,才成了真正的真理。然后,康德沿着自己创立的先验逻辑继续往前走,由先验感性、知性达到先验理性论,以至于到达实践理性的领域,通过《实践理性批判》,基本回答了“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禀赋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这一些,从而,为以后的哲学家留下了无数的遐思空间:罗素为研究人类真正的先天知识形式,用数学符号去研究逻辑,创立了逻辑哲学,产生了数理逻辑;胡塞尔为追求真正先天精确的、纯粹的科学的未来形而上学而创立了现象学方法,发起了现象学运动,为存在主义奠定了基本的哲学基础。但他们最初都是研究数学的数学博士,应该说研究数学的方法是他们思考哲学的原初方法,只是说他们把自己的方法应用的哲学领域不同,尤其在康德哲学的意义上不同。
维特根斯坦的老师是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剑桥三一学院严肃的研究数学的气氛、追求确定知识的信条和罗素的著作相辅相成。罗素的《数学的原理》、《莱布尼茨哲学导论》、《数学原理》(3卷、与怀特海合著)、《哲学问题》、《关于我们外部世界的知识》、《数理逻辑导论》等明显地说明罗素是一个严肃认真的数学家,然后才是一个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跟着他的老师,首先学的是精确推理证明的数学和严密符号化演绎的逻辑学,其次才是哲学。所以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无论如何,看起来像他的老师的数学,也就是理性几何学,而不象真正的哲学著作;尽管他一再声明别人误解了他,他的老师罗素还是误解了他。从他前期正式出版的唯一著作《逻辑哲学论》来看,应该说维特根斯坦的被人误解,责任只在他本人,而不能怪他的老师,因为他此时研究哲学的方法和思路还是他老师的而不是自己的。我们从他的图式论、他的七大命题以及大量使用的数理逻辑符号,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下面就以《逻辑哲学论》中的七大命题来说明。
命题1,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我们知道研究数理逻辑的时候,需要首先设定一个全集A,然后给出集合的元素、子集以及运算关系。维特根斯坦在这儿无非设定世界就是全集A,所发生的一切东西即是子集S,事实就是子集中的元素a。
命题2,那发生的东西,即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这句话可以说是一个数学上的存在性命题即:在世界中,存在元素a和子集S。在命题2的子命题里,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命题与世界的对应关系,正象数学中的集合B与集合A的映射关系一样。
命题3,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通过这句话维特根斯坦又建立了事实这个集合C与思想集合D之间的对应关系。
命题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这一句又建立了思想集合D与语言集合E的对应关系。这一部分维特根斯坦应用了大量的数理逻辑的方法和命题演算的符号,某些部分简直就是数学而不象哲学。通过前四个命题,维特根斯坦建立了世界A、事实C、命题B、思想D、语言E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他利用语言来研究世界打下基础,同时从这一部分也反映了他的关于世界与语言逻辑的图式论思想。
命题5,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用集合论的语言来说就是:设S=基本命题,T=命题,则S=>T就是命题5所表达的含义。
命题6,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是:[P,x,N(x)]。这是命题的一般形式。这一部分完全是关于数学和逻辑的基础的解释,基本是纯数理逻辑的。这两个命题主要的是用他的老师的语言逻辑思想来说明世界,用的纯粹是符号逻辑的方法以及他老师的摹状词理论。
命题7,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这一命题是维特根斯坦最有哲理的话,也是他最为看中的。可惜只有一句。这一句我们可以和第一句对照着理解。我们说维特根斯坦通过逻辑哲学的六个命题和整个一套似命题演算的推理,创造了一套理解世界的公理系统,完全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他就是这样认为的)。可是,最后突然发现世界完全不是那样。世界还有不可言说的东西,世界之外还有世界,A之外还有非A。但就是这一句话也可引起过多的误解。因为我们设定A=世界,那么,非A就不是世界里的东西,那就是无,而无是最空洞的东西。这样理解的话,这一命题就是最无用的一句话。无怪乎别人误解他,连他的老师们也不例外。
总之,前期的维特根斯坦完全还没有离开他的老师们的思想,他的研究哲学的方法、研究哲学的思路、写作的风格、甚至得到的哲学结论都还是他的老师们的,这时期的维特根斯坦还是真正的逻辑哲学论者。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海德格尔。胡塞尔是海德格尔的老师。数学博士胡塞尔,关于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数学家罗素不会有太大区别。只是他们将这种方法所用的领域不同,尤其在康德的哲学体系的框架内来说,前者属于理论理性的范畴,后者基本上属于先验理性的范畴。胡塞尔将研究数学的方法应用于研究意识的现象,认为哲学也应该是最严格的科学,哲学的科学严格性主要表现在无前提的明证性中,从而创立了研究哲学的现象学方法。
海德格尔的哲学应用的就是现象学方法,走的是现象学的道路。在这一点上他和他的老师胡塞尔是完全一致的。在《存在与时间》里,他用现象学方法研究存在,用现象学方法去诠释“being”,区分开“being”与“to be”或“sein”,认为“to be”或“sein”是更本源的。把此在看作是存在的被抛状态,与存在最切近。用此在来解释存在,从而也说明了此在。
海德格尔哲学继承使用的现象学方法主要有两点:第一,只有通过向直观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质洞察的回复,哲学的伟大传统才能根据概念和问题而得到运用,只有通过这一途径,概念才能得到直观的澄清,问题才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得到提出,尔后也才能得到原则上的解决。海德格尔叫这种方法为“面对实事本身”,或者叫排斥任何间接的中介而直接把握实事本身,我理解为我们所说的理性的本质直观或顿悟。第二,现象学的还原、建构和解构。也就是研究存在的起点、通道和过程。哲学起源于惊疑,海德格尔惊疑于几千年存在的被遮蔽,发现了研究存在的起点此在,从而写下了《存在与时间》,改写了西方的哲学史。我们通过《存在与时间》来说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
《存在与时间》的结构与内容。(1)存在不是最普遍类概念,但是最普遍的概念又是最晦暗的概念;存在不能用存在者来定义,但存在与存在者是有关的,其中此在“Dasein”与存在“sein”最切近;存在不是自明的概念,但当我们问‘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有了平均的含糊的存在之领会。(2)我们可以从存在者身上逼问出它的存在来,在我们所说的东西存在与如是而存在中,在实在、现成性、持存、有效性、此在中,在‘有’中,都有着存在,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此在这一存在者的存在的体悟才能把握。(3)此在是一种存在者,这个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与这个存在本身发生交涉,对存在的领会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的规定,此在在存在论层次上存在,此在总是从它的生存来领会自己本身。(4)此在从‘世界’方面来领会本己的存在,对‘世界’的领会从存在论上反照到对此在的解释之上;此在以时间性领会着存在的此在的存在,并从这一时间性出发解说时间之为存在之领会的视野,此在总是它的过去,但此在的存在向来从它的将来方面“演历”的,此在当下就是而且在一定范围之内总是从这种此在解释中领会自己,这种领会开展着它的各种可能性并即调整着这些可能性。此在的生存论分析:(1)此在在世界中演历,。此在不是当下的东西,它是出离自身而获其本身的存在即“existenz”,此在在世界中是我的存在;此在在世界中,世界演历着此在的存在;世界是此在的时间性绵延,此在在世之界中,世界正是此在的时间性。此在在世界中分为三个环节:(a)世界及世之存在者,(b)在之中,(c)存在在世界中的在者。(2)此在的在的澄明状态,此在的被抛状态。此在的非本真的现身情态:畏或忧思;此在本身的本己能在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领悟;领悟把此在之在向着此在的‘为何之故’加以筹划。领悟之构成:解释及陈述。此在沉沦的基本样式:闲谈、好奇、两可。(3)此在的存在:畏的在世展开烦及虚无,面向死的存在,死亡是此在本身向来不得不承担下来的存在可能性。以下基于本文的篇幅略去。
这种研究哲学的方法可以说与胡塞尔几无二致,所以,胡塞尔曾高兴的说:“现象学,海德格尔和我而已”。尽管后来很多人认为此时海德格尔已与胡塞尔的哲学思想不同,但是海德格尔研究哲学的方法、基本思路、大体框架、研究领域还基本是他老师的,只是将他老师的方法用到了研究存在上去了。
然后,通过我们介绍的前期的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我们来看看这两者前期有何不同和相同。首先,我认为他们接受的研究哲学的方法原则是相同的:他们的老师都出自研究数学,教给他们的研究方法基本是追求知识的精确性、严谨性、一般性和必然性。其次,两者都更注重研究方法的应用,不再象他们的老师那样更注重研究纯方法,所以他们的哲学更象是他们老师的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了。第三,都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一种新的哲学本体论,两种哲学运思的深刻性不相上下。第四,都留下了一个看起来似乎神秘的世界,不可言说的世界,有待他们的后期哲学去发展、去言说。第五,二者将德国人的善思辩、勤思考、追求必然确定性、崇尚浪漫主义等发挥的淋漓尽致,应该说他们的前期哲学都还属于学院性的:维特根斯坦属于剑桥三一学院,海德格尔生活在弗莱堡大学。
至于两者哲学的不同是明显的。第一,研究哲学的方法内容是根本不同的:维特根斯坦用的是逻辑分析的方法,海德格尔用的是现象学方法。前者包含(1)数理逻辑的符号运算系统(2)语义分析法(3)命题函项理论(4)分析语言的摹状词理论等等包含数学、逻辑、语言在内的一整套的语言哲学分析系统。后者的方法大致步骤是(1)考察个别现象的方法即现象学直观、分析、描述。(2)考察一般本质及本质联系的方法:用现象学描述方法理解语言及概念的意义和之间的联系。(3)用本质直观的方法关注事物显示的方式。(4)研究意识中构造现象的方式(5)“悬搁”现实性的信念,揭示事物被蒙蔽的意义,找到存在之为存在的本真的东西。第二,二者哲学的内容大相径庭。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的他们的著作明显看出。细说起来主要有(1)关注的本体不同:前者关注的是世界,后者关注的是存在。(2)研究的领域不同:前者研究世界中的事实、语言、逻辑、意义,基本上属于科学理性领域,属人的较少。后者研究存在之展现的此在生存状态,描述了本真的存在的被遮蔽和此在的生存论,科学理性教少,属人的东西较多。(3)写作风格泾渭分明:前者篇幅短小、逻辑严谨、内容自洽,近似数学著作。后者规模宏大、运思深沉、充满思辩和体悟,颇有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色彩。(4)哲学结论及影响颇不相同:前者留下了不可言说的领域,破坏了逻辑哲学的根基,但却启发了逻辑原子主义,创立了语言分析学派;后者言说了此在的生存域,留下了无数可说的世界,产生了存在主义。
(二)
前面说过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实行了各自哲学的转向。前者转向了日常语言分析哲学,后者转向了抛开此在的存在现象学研究。这时的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更显示了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各自开始了自己的哲学的探索和追求,真正开始了自己哲学思维的自由翱翔和艰难跋涉。
在1919年,维特根斯坦认为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以后,愉快地退隐到山林去教书。然而,现实生活丰富而无情,山村的教学生活并不顺利愉快。虽然,他有教学的天赋,渊博的知识,但面对贫穷的山村孩子还是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例如他曾因体罚不听话的学生而遇到麻烦。当然,学生丰富的现实语言运用还是给他了不少启发。例如在他后期最主要的哲学著作《哲学研究》里,就利用学生的故事来论述关于遵守规则的悖论。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哲学研究》中,这本著作与《逻辑哲学论》最大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写作形式上。在《哲学研究》中,他彻底抛弃了他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会的严格但古板的研究哲学的方法,而且,文风大变。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明哲学道理。在这一著作里,尽管维特根斯坦还注意语言问题,但是其思想观点却与《逻辑哲学论》有很大区别。第一,抛弃了语言是世界的图式的观点,转而认为这种图式论禁锢了人类的思想。他引用奥古斯丁《忏悔录》的一段话来批评图画论的思想,指出将语言当成事物的图画说的片面性。第二,提出“语言—游戏”说。在这里,他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三种语言游戏:(1)“五个红苹果”语言游戏。他认为“五”是记数,“红”是颜色比较,“苹果”才是指称。三个词分别体现了三种功能,而不仅仅是指示功能。(2)“建筑工”语言游戏。他认为建筑工的语言是一种指称性的语言。这种语言在特定的环境下区别事物。如建筑工地上,工人说:“砖”就是砖,“瓦”就是瓦,“窗户”就是窗户。这是一种主流性的指称语言游戏。(3)将事物的指称当作事物的意义。如“1—砖”,“2—瓦”,“3—窗户”,这样,一段时间以后,工人即形成“1、2、3”指“砖、瓦、窗户”的思想,“砖、瓦、窗户”变成了“1、2、3”的意义。这样形成了最初语言是事物图画的思想。但是,他通过这几个例子说明的主要是:语言运用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不是仅用一种模式就可以概括完的。第三,反对把语言的全部意义归结为指称事物,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第四,提出语言运用中的“家族相似”说,认为“游戏是一个复杂的重叠交错的相似性的网络:有时是整体性的相似,有时是细节的相似。”语言的家族相似说与传统的种加属差说有很大的不同。第五,“遵守规则”的悖论和反“私人语言”论证。他说,一个规则不能决定行动路线。因为任何行动路线都可以说成是符合规则的,那么,任何行动也可以被说成是违反规则的。因此,在这里,也就没有符合不符合、违反不违反的问题了。遵守规则是一种实践行为。一个人认为他是遵守规则的并不等于他是在遵守规则。因此,人们不可能“私自”遵守规则。第六,提出治疗“哲学”的思想。
总的来说,维特根斯坦后期抛弃了他前期研究哲学的方法和思想,克服了逻辑哲学论的影响,发明了注重日常语言研究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深刻地影响了以后分析哲学的发展方向。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海德格尔。后期的海德格尔也抛弃了他前期选择的道路,不再从此在的角度去研究存在,而是另起炉灶,从真理、语言、艺术、和技术等视域显示存在的意义。例如:
《艺术作品的本源》论述的主要内容。(1)本源的概念: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而使某物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某件东西的本质,所以艺术作品的本源也就是艺术作品称其为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而这只能从作品中寻找。(2)物性的三种误读:把物理解为特性的载体,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和具有形式的质料;作为反例的器具的器具性及器具存在即可靠性或有用性,艺术的本质: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之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艺术就是自行设置入作品的真理。(3)作品之为作品,惟属于作品本身开启出来的领域。作品在自身中突现着,开启出一个世界;作品把大地本身挪入一个世界的敞开领域中,作品让大地是大地。世界是敞开状态,大地作为庇护者处于锁闭状态。世界与大地的对立是一种争执,作品建立一个世界并制造大地,故作品就是这种争执的诱因。(4)存在者在光亮中遮蔽或伪装,存在者进入其中的澄明,同时也是一种遮蔽,这种以双重遮蔽方式的否定属于作为无避的真理的本质,也就是真理在本质上即是非本质。而美乃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献身方式。因此,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作为存在者之澄明和遮蔽,真理乃通过诗意创造而发生,艺术都是让存在者本身之真理到达而发生,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的主要观点:(1)人道主义是形而上学的,此在是存在澄明中的被抛状态,人是存在的澄明,人的出窍的本质在于生存,而此生存与人道主义的设想是有别的。(2)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思完成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系,思的人们与创作的人们是语言这个家的看家人。思在其说中把存在的没有说的话形诸语言。这样,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看出
后期的海德格尔不再通过此在来思存在,由此和存在主义划清了界限。
后期的海德格尔面对存在,用思的力量,体悟到存在的永恒,存在的原始,存在的澄明处;面对存在,用语言道说,海德格尔惊愕于存在的遮蔽,存在的缺失,存在的锁闭不露。存在不是存在者,不是实体,不是物质,不是精神,不是主体更不是神,这些形而上学词汇都与存在无关,存在就是存在,存在整个的是有,也整个的是无。但这并不是说,存在就不能道说,存在的道说只能靠语言这个家,靠诗,靠画,靠庙宇,靠此在的澄明。
海德格尔惊讶地发现存在的双重遮蔽:已知的存在者本真的掩蔽着存在,道说的存在者又本真的再一次掩蔽存在,但是,并不是说存在就永远的不显现,此在就与存在最近,艺术作品就道说着存在。海德格尔惊讶于此在的澄明的被抛状态,此在在存在的澄明中忧思于烦,烦是此在生存的真理。但,此在是存在的澄明,是存在的敞开,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大地的花,那么此在何尝不是存在的花。此在与存在最近又最远,但它在时间中永远守侯着存在。
荷尔德林的诗道说了存在,凡·高的《农妇的鞋》开启着世界,希腊神庙敞开了神明的存在,人的生存何尝不敞亮着存在的真理。存在者是暂时的,只有存在才是永恒的;存在者是显的,存在是隐的,此在的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海德格尔发现的,这也正是海德格尔不停的道说存在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此时的海德格尔只思一个问题那就是——存在。
比较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和后期的海德格尔的哲学,我们发现这两位哲学巨人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启迪:共同点来说,第一,后期,两位哲学家都开辟了自己的哲学研究道路。第二,都大部分地抛弃了先前自己研究哲学的方法和思想。第三,不再按自己先前的方式来写哲学著作。第四,都注重日常语言的研究。第五,两位后期的哲学都对西方哲学的转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第六,二者思想中的神秘主义在他们的哲学都有表现。第七,二者都对西方的哲学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尽管反思的方法是不同的。当然,二者的不同点也是明显的:第一,二者走的哲学道路还是不同,应该说海德格尔走的仍是德国思辩哲学的道路,但起点不同,是更本源的存在。思想带更多的浪漫主义、神秘主义的色彩。维特根斯坦虽然还有科学理性的色彩,但更注重实际生活,尤其是注重哲学对科学的指导、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第二,比较起来,海德格尔追求的仍是传统的人的本源的真理,尽管海德格尔的哲学表面上更多的非理性的东西。而维特根斯坦虽然利用的是科学理性的方法,但却走到了理性的反面,彻底动摇了西方科学理性的客观性基础。因为西方一切知识的基础是逻辑学,但经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却将逻辑学的客观性基础给破坏掉了。第三,二者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海德格尔也许更受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欢迎。因为他的散文般的语言、近乎狂想式的论述、浪漫主义的神秘感,尤其是他对现代科技的鞭挞,更是引起了西方具忧患意识的人们的共鸣。比较起来,维特根斯坦似乎没有海德格尔受欢迎,个中原因虽然难以说清楚,但分析哲学的科学理性精神的普遍失势,以及后来语言分析哲学的琐碎繁琐,可能是两个最重要的原因。然而,在这,我要说的是:作为哲学的语言分析哲学,似乎是失去了强劲发展的势头。但作为一种思潮,却在科学上,产生了更大的实际效果。因为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客观上启发了计算机人工语言的创造,而谁又能说计算机“语言”对人类的影响小呢?
最后,说几句两位哲学家对我们的启示。
海德格尔继承的是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尽管他一直都在否认这一点。维特根斯坦继承的是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尽管他一直都在消解它。这些都生长在西方文化的土壤里,开出的都是西方文明之花。对于这些人类文明之花,我们欣赏的是什么?
在我们国家,也许海德格尔更受欢迎。除了哲学根基上,他与我们中国古代的、现代的哲学有某种联系外,还有就是:他的哲学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晦涩难懂;一种故作高深的姿态,一种浪漫主义的神秘感,一种现代生活悲剧的情结,迎合了我们的某些人。相反,维特根斯坦在我国似乎更不受欢迎,其中的原因是他的哲学更象高等数学,如果没有自然科学背景,很难真正理解他的哲学。但是,尤其要指出的是:在我们这一个还是缺乏科学理性精神的国度里,也许,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我总觉得我们还不到有资格批评科学理性的时候,所以我们还需要科学理性!
参考书目: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 郭英译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著 涂纪亮译 选自《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英美哲学卷 俞吾金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海德格尔选集》 孙周兴 选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版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上一篇文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现状与未来
下一篇文章: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
发表评论
】【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版权所有:犹太网 2004-2008
www.jewcn.com,
网络实名:犹太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声明
加盟合作
联系我们
Powered by
Jewcn